第65:管理·可为与有为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信息技术推进区域教研转型的路径探索
2022年12月05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可为与有为
——信息技术推进区域教研转型的路径探索

  异化学习、个别化学习、补偿性学习,也便于教师建构自我学习的空间。但是,这些教育资源如何管理、推广与应用,还需要更多信息技术的支持与开发。 

  3. 课堂视频录播与表现行为诊断 

  一般而言,基于教学原理,仅凭观察进行课堂表现行为诊断,显然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如果借助信息化工具,采集师生课堂中的行为数据,使教学过程可视化、量化,将更有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估师生的教与学。可依据的教育理论有S-T教学分析、弗兰德斯分析方法(FIAS),等等。 

  S-T分析法即Student-Teacher分析法,主要用于对教学过程的定量分析。S-T分析法将教学中的行为分为学生S行为和教师T行为两类,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观察,以30秒为单位,对观察内容进行采样、记录,然后根据教学过程中T行为所占比例情况和T行为与S行为的转换情况分析其教学模式。它将教学分为四种不同的模式:练习型、讲授型、对话型和混合型。分析报告有助于教师认识自己的教学模式,思考改进方向。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法(Flanders inter action analysis)是指用于记录和分析课堂中师生语言互动过程及影响的一种观察技术。20世纪 50 年代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弗兰德斯及其合作者所发展。过程中,记录者将使用10项策略形式记录课堂互动过程。该记录中,教师讲话分为7项:直接影响学生的3项,即讲授、指导、批评学生或为教师权威辩护;间接影响学生的4项,即接受学生的感情、表扬和鼓励、接受学生的思想、提问。学生讲话分为两项,即学生对教师讲话做出反应,向教师提出建议。最后一项为课堂中的沉默或混乱现象。从以上数据判断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的方式,从而为教师改进语言风格提供相对客观的依据。 

  当然,仅从技术层面对课堂师生互动与言语行为进行判断还不够,学理方面的判断还必须依赖教研员对课例内容的深入分析。 

  4. 基于精准测量的学业质量监测命题研修 

  一般学校考试命题多基于经验判断,沿用上届题型,模式化较明显,命题针对性、精准性、预测性因题而异,因人而异。因此,对命题人员开展基于精准测量的学业质量监测命题研修非常有必要。这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依据学业质量水平层级,确定命题双向细目表,把握命题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与核心价值,充分考虑情境的合理性与任务的有效性,合理预估难度。在此基础上,结合网络阅卷数据进行诊断,分析每个考点或每道试题实际难度等。通过预设难度与实际难度的对比,分析命题人员对学情和学业考点教学难度的把握情况,对学情的掌握情况,从而推动教师基于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的深度思考,为命题改进与教学改进指明方向与提出策略(丁玉祥,2017)。 

  5. 推行信息技术支持的多种网络研修模式 

  一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例研修模式;二是混合学习环境下的微课题研修模式;三是教师工作坊支持下的主题研修模式;四是直播课堂支持下的同侪研修模式。 

  教师工作坊式研修的基本流程包括:源于实践的问题呈现;问题导向的活动设计;基于规律的理据分析;走向实践的策略支持;彰显实效的问题解决。本质上是将问题变成主题,从解决教师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出发,到形成方案、评估、支架到解决现实问题结束(王颖,2020)。 

  有人认为这是“众筹学习”式培训,其实更类似于项目化学习。项目化学习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医学院的一种做法,将一例疑难杂症作为一个项目,由各科室专家会诊,拿出方案,进行治疗。后来这一做法被推广到商业、教育等各个领域用以解决非良构问题(李占起等,2020)。日常生活、教师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大多都是非良构问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但是因为各种严格的前提条件限制,专家给出的方案都是关于良构问题的解决方案。事实上,疑难杂症未必能根治,而教师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也不一定能解决,可能只是局部改观。事实上,在研修开始时,必须对教师的问题进行分析,分析它是否有价值,能否解决以及解决的方式是什么。 

  6. 基于“经验+数据”的实证研究与评价 

  信息技术的深度参与,让区域教研“用数据说话”。以作文教学为例,有的教师一学期按规定布置写6篇作文,有的教师一学期只布置写1~2篇作文,反复写四五次,哪一种教学效果更好?不妨通过实验检测与问卷调查获得量化的数据。又比如,以往教师培训的效果主要通过参训者对培训教师的评价数据进行判断,其实还可以探索多元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如通过信息技术,采集他人对参训者前后行为变化的评价、参训者对单位教学质量的贡献度等实践中的大量真实数据来判断培训对学员能力提升的影响。 

  新的数字技术正深刻影响着这个世界,也必将推动区域教研的改革与创新。作为工具的信息技术,只有被有效使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区域教研更要主动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才能开拓新局面,实现新作为。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区域教研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1YQJK046)的阶段性成果。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页:封面
   第02页:封二
   第03页:导读
   第04页:目录
   第05页:目录
   第06页:要闻·速览
   第07页:要闻·资讯
   第08页:重点·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广东实践
   第09页:重点·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广东实践
   第10页:重点·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广东实践
   第11页:重点·建设高质量中小学阅读空间建设与管理体系
   第12页:重点·建设高质量中小学阅读空间建设与管理体系
   第13页:报道·佛山禅城:培育“五一”特质学子,树立城市教育标杆
   第14页:报道·佛山禅城:培育“五一”特质学子,树立城市教育标杆
   第15页:报道·佛山禅城:培育“五一”特质学子,树立城市教育标杆
   第16页:报道·佛山禅城:培育“五一”特质学子,树立城市教育标杆
   第17页:访谈·做“有效、有趣、有料、有魂”语文课堂的探索者
   第18页:访谈·做“有效、有趣、有料、有魂”语文课堂的探索者
   第19页:访谈·做“有效、有趣、有料、有魂”语文课堂的探索者
   第20页:策划·委托办学:教育帮扶新模式
   第21页:策划·龙华帮扶紫金:从“输血”到“造血”
   第22页:策划·龙华帮扶紫金:从“输血”到“造血”
   第23页:策划·龙华帮扶紫金:从“输血”到“造血”
   第24页:策划·紫金中学:三维共振,老校“发新芽”
   第25页:策划·紫金中学:三维共振,老校“发新芽”
   第26页:策划·深圳龙华紫金实验学校:对标湾区,新校“深扎根”
   第27页:策划·深圳龙华紫金实验学校:对标湾区,新校“深扎根”
   第28页:策划·记者观察:改革创新,助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第29页:专题·基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高中化学深度学习案例
   第30页:专题·基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高中化学深度学习案例
   第31页:专题·基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高中化学深度学习案例
   第32页:专题·指向深度学习的任务驱动型作文立论方法例析
   第33页:专题·指向深度学习的任务驱动型作文立论方法例析
   第34页:专题·例谈高中物理深度学习的情境任务驱动
   第35页:专题·区域高中学校增值评价探索:以深圳市龙华区为例
   第36页:研究·C-PBL的设计方法和实施策略
   第37页:研究·C-PBL的设计方法和实施策略
   第38页:研究·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
   第39页:研究·学校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的马太效应
   第40页:实践·小学生在习作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第41页:实践·小学生在习作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第42页:实践·变革语文作业设计,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第43页:实践·思维发展型课堂的目标设计
   第44页:实践·优化语文课堂作业设计与实施,提升学生学习力
   第45页:实践·以《角的度量》为例谈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
   第46页:实践·以《角的度量》为例谈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
   第47页:实践·立德树人视域下数学教学评价的实践研究
   第48页:实践·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作业设计
   第49页:实践·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作业设计
   第50页: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在初中戏剧文本解读教学的实践
   第51页:实践·珠海“明珠课堂”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第52页:实践·珠海“明珠课堂”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第53页:实践·文史结合:高中历史教学中文学作品的运用探究
   第54页:实践·文史结合:高中历史教学中文学作品的运用探究
   第55页:实践·利用可视化支架促进学生物理科学思维发展
   第56页:实践·利用可视化支架促进学生物理科学思维发展
   第57页:实践·“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作业设计探究
   第58页:实践·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思维”的试题命制与教学分析
   第59页:实践·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思维”的试题命制与教学分析
   第60页:实践·小学英语单元教学研究
   第61页:管理·专业认证背景下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策略
   第62页:管理·专业认证背景下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策略
   第63页:管理·专业认证背景下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策略
   第64页:管理·可为与有为
   第65页:管理·可为与有为
   第66页:管理·新时期幼儿园劳动教育新探
   第67页:管理·新时期幼儿园劳动教育新探
   第68页:管理·初中阶段劳动教育与红色教育的融合
   第69页:管理·领雁文化:学校德育特色建设的逻辑维度与现实进路
   第70页:班队·培养小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第71页:班队·培养小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第72页:班队·为他点亮一盏心灯
   第73页:班队·互联网时代亲子矛盾心理危机干预案例分析
   第74页:班队·互联网时代亲子矛盾心理危机干预案例分析
   第75页:班队·语言艺术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策略
   第76页:班队·加强家校共育,促进亲子沟通
   第77页:交流·设计改变乡村
   第78页:交流·设计改变乡村
   第79页:交流·设计改变乡村
   第80页:锐评·家校共育的责任边界
   第81页:锐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作文之“体验”层次
   第82页:随笔·平凡的学生也能有“宏大”舞台
   第83页:随笔·平凡的学生也能有“宏大”舞台
   第84页:《广东教育》理事会
   第85页:《广东教育》理事会
   第86页:《广东教育》理事会
   第87页:《广东教育》理事会
   第88页:传承经典,润育童心
   第89页:广告·五育融合 面向未来
   第90页:广告·科研兴校 特色强校
   第91页:广告·传承与发展并举 质量与特色交融
   第92页:广告·突破发展瓶颈,拓宽成长通道,实现协同育人
   第93页:广告·突破发展瓶颈,拓宽成长通道,实现协同育人
   第94页:广告·“新时代,新特教”,聚力融合新发展
   第95页:封三
   第96页:封底
可为与有为
广东教育综合版管理·可为与有为65可为与有为 2022-12-05 2 2022年12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