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山市东区朗晴小学 龙雅姿
一、案例描述
Y,六年级女学生,性格内向且不善言辞,最近经常失眠,伴随消极事件会产生轻生举动,被心理医生诊断为中度抑郁,轻度焦虑,建议进行两次家庭辅导。根据医生建议,她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心进行相应治疗。
Y与父亲关系较差,和母亲关系更为密切,父母常因教育理念不同而争吵。此次危机事件即为父女冲突:Y使用iPad拍摄自己作画过程时,父亲强行没收iPad,二人爆发争吵后,Y有了轻生举动。
二、案例分析
(一)教育目标
引导Y正确表达情绪,练习情绪宣泄,提供心理支持,通过危机干预降低自杀风险;疏导家长情绪,帮助他们正确看待抑郁症;引导Y父亲进行非暴力沟通,并帮助Y父母亲在教育方式上达成一致。同时,班主任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并与科任教师一起关注学生情绪状态。
(二)教育过程
建立良好的关系:第一次面谈
目的:营造安全、尊重的氛围,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询问危机事件具体情况;提供求助渠道,预防自杀。
过程:笔者在了解Y的情况后,主动邀请她来到心理室。谈话时,Y声音很小,同时伴随眼神闪躲。谈话间笔者得知Y非常喜爱画画,在具体询问后得知其擅长使用马克笔在碎片时间作画。于是,笔者邀请Y以“房树人”为主题作画。在她的绘画中,人物在页面中占比较大,也许在绘画中她可以找到自信。戴着耳机的人物和没有门窗的房子,也显示出她较内向,不太愿意与外界接触,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反复涂抹的黄色树叶,显示她生存的外部环境充满艰辛,自己没有足够的精力与活力去应对。
艺术绘画营造出安全、自由、放松的氛围,笔者运用积极关注、倾听理解等方式,让其感受到被接纳、尊重、信任,Y终于愿意敞开心扉,倾诉周末危机事件的具体经过:Y在用iPad录制自己作画过程时,父亲强行没收iPad,称其已到达规定的使用时间,但Y还没有画完,便与父亲发生冲突。情绪激动下,她站在窗边,父亲受到惊吓将其抱住,接着母亲与Y沟通是否有轻生的想法,她坦诚表达自身心理状况。次日,父母带她去看了心理医生。
笔者在过程中针对危机事件进行了资源取向谈话,并提供联系方式,欢迎其随时求助,并约定下周辅导时间。
心理支持:第二次面谈
目的:巩固辅导关系;引导其表达情绪,合理宣泄情绪。
过程:Y准时来到心理辅导室,笔者首先进行了访谈,Y表示希望自己情绪能够好转、与父母相处和谐、成绩达到95分、每天晚上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据此,笔者设置了本次辅导的目标——情绪好转。然后,笔者使用焦点解决疗法中的刻度化技术,询问Y的情绪温度,在-10到10度之间,她是-5。平时会通过画画缓解负面情绪,但是通常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笔者肯定了其合适的情绪宣泄方式。最后,笔者引导Y通过沙盘游戏缓解情绪。她使用将近15分钟移动沙地,建造地形,最后将自己的沙盘取名为“宁静与喧哗”。Y在这次的沙盘游戏中体会到自由和安全,她的情绪逐渐平静,直至轻松。
心理支持:与班主任一起上门家访
目的: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了解就医情况;科普抑郁症知识;鼓励与肯定Y父亲的正向转变。
过程:征求Y与父母的同意后,笔者与班主任一起上门家访。Y被中医院心理门诊医生诊断为中度抑郁、轻度焦虑。笔者理解父母的担心与害怕,进行了抑郁症相关科普,并向其提供求助渠道。谈话间,笔者积极关注Y父亲从危机事件发生以来的转变,发现其与Y沟通时的语气明显温和了很多。Y父亲表示自己真的很爱女儿,希望她可以开心起来,笔者肯定了Y父亲的努力付出与用心良苦。同时,Y的情绪也有所好转,睡眠得到了改善。笔者还鼓励Y向大家展示了她梦幻且富有想象力的超轻黏土手工作品和画册。
心理支持:第三次面谈
Y准时来到心理辅导室,本次辅导目标是正确认识父亲与自我的关系。Y一直认为父亲说话声音很大是在斥责自己。对此,笔者和Y一起探讨了父亲的成长环境,带领Y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Y称爷爷是军人,从小对父亲非常严厉,父亲的兄弟姐妹说话都很大声。通过分析,Y明白了父亲大声说话并非是在表达自己的不满。接着,笔者让Y进行了自我评估,结果显示Y的学业压力为3,应对压力的能力为4;与父亲的关系是-5,比较疏远;与母亲的关系是7-8,比较亲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