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将思政要素与专业技能融为一体,打破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课堂壁垒,找到了实现“三全育人”的又一途径。通过设计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进行着自我教育。
设计改变乡村,育人助力振兴
这次历时九个月的乡村设计实践,既是一次高校设计学科参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专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行动,又是一次有益的教学相长、理论融合实践的设计课程改革。
在学院的支持下,项目主持人组建项目实践小组,开展项目化教学。来自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参与项目,通过学分置换的方式得以免修相同学时的课程。这一方式灵活地解决了课程与实践时间冲突的矛盾。此外,活动有更多的公益因素,以及有参与各种竞赛和活动评奖的机会,因而备受关注。通过公开、自由竞争的方式招募优秀的学生参与实践团,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同学起了激励作用。
实践小组参考设计工作坊的组织模式,每周定期在工作室集中工作。教师与学生原有的角色悄悄地发生变化,更像是工作伙伴。在工作中,师生交流的模式有别于课堂的讲授方式,更多地呈现自由交流、尝试和探索的状态。团队在此过程中培养了高度的默契,专业知识不是以一种固有的模式在传播,而是更自如地流动。这个过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受益匪浅。
除了向地方政府提交设计成果,我们还积极向国内外各大竞赛投稿,如高校数字艺术大赛、华灿奖、美丽乡村、ICAD、新加坡金沙等。近一年,本专业的学生获得省级以上比赛三等奖以上的设计奖项多达五十余项,其中三十余项为乡村设计实践项目。这也极大地鼓励了参与乡村设计实践的学生。
通过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带领学生研究岭南传统民居建筑,将传统建筑文化和人居理念逐步融入设计类课程,潜移默化,根植于心。通过挖掘乡村历史思政元素,将革命的历史精神和共创美好的公社文化融入设计主题,让环境感染人,让体验者心怀感激,思想升华。不仅完成了一项乡村设计,对参与设计的学生而言也是一次深入内向的思想教育,真正实现了“育才”与“育人”有机结合、思政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结合。另一方面,作为高校的设计类专业,我们结合具体的项目开展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不但能解决人才培养方案落地性问题,也有利于解决乡村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实现“深耕传统文脉、传承岭南文化、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目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六年来,我们的脚步遍及粤西、粤北和粤东,我们的作品也开始在各地落地生根。师生一道走近乡村,挖掘丰富多彩的岭南文化,体会乡情,了解乡村实际需求,通过发挥专业特长,融合教学育人与乡村振兴,以设计成果改变乡村面貌,以乡村实践促进人才培育。
我们深知,乡村建设与育人一样,不可一步跨越,亦非仅凭数月间的数幅图纸实行,便可拨云见日,而需以年计,加以恒心,经一届届师生的努力,向前,再向前。
(注:本次实践团参与师生包括:
教师:黄鹄、洪翊慧、李鹏、周叙、李艳
学生:王梓琳、郑嘉柔、陈晓吟、陈嘉怡、李丹琦、陈海宜、张惠茹、赵洪华)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职教育土木建筑与水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2105Z01)
责任编辑 魏文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