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镜堂先生的生活常态就是行行复行行,轻捷利落地从一个建筑现场赶赴另一个。他是个建筑行者,不断地前行着。但不管多忙,他始终给人感觉从容。
何镜堂先生追求建筑品质,生活中他同样如此。“任何场合,何老师衣着都很得体。庄重的场合,他的服装往往是深沉的,平时,他的服饰很休闲。不管什么时候,都很整洁,这也体现了对人的尊重”。
他对吃不像一般“老广”那样讲究。“什么都可以吃,什么都不要多吃。”这是钟南山院士在一次聚会上给予的忠告,他视为圭臬。平时,在学校,他常常和妻子在工作室的小饭堂就餐,和学生们吃着一样的饭菜,聊着,像置身于一个大家庭。
出门在外,他也是简单的。世博会工地上,他吃饭堂。设计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时,他常飞南京,也吃饭堂。大大小小的饭堂,天南地北的饭堂,让他很轻松就解决了自己的口腹之虞。其实他能做一手好饭菜,在家人、亲友、学生中都有极好口碑。对着手的任何事情一定追求高品质是他的一贯作风。
建筑师必定是有讲究的,只是他不刻意,随缘。可以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和工人师傅聊天,也可以下一刻风度翩翩出现在某大型讲座上侃侃而谈。
“他有一颗年轻的心。”学生说。没有老年人的苍凉心态,他对世界仍然有浓重的好奇心。学生送给他MP3,顺便给他下载了一些老歌,可是他自己很快学会了下载流行歌曲。
工作忙碌,任务、压力、责任……每个词提起来都是沉重的,何镜堂先生有智慧活出不粘不滞、行云流水的节奏。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何镜堂先生对于自己的两个身份——建筑师和教师,发自肺腑地热爱和珍视,他很庆幸自己当年的选择,可以同时享受到身为建筑师与教师双重的乐趣。因着这份热爱,他不断超越自我,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巨大的潜能,并将这种力量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润物细无声地影响了众多的学生和同事。
对于建筑的认识越丰富,何镜堂先生对建筑师职责的认识也就越明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建筑这样一门大地文化,更是需要投入才智和心血的事业。何镜堂先生对于建筑一直怀着信仰般的热情,他常说:“建筑是多么有趣的学问啊!”“建筑师要把整个社会当作最大业主!”“建筑是会说话的。”
何镜堂先生出门随身带着相机,拍摄他认为有价值的一切,学生们眼里一向淡定如水的何老师也有疯狂的一面,饕餮一般地享受自然的美和人类创造的智慧结晶。
何镜堂先生常说自己“身兼三员”。首先他是诲人不倦的“教练员”,虽然事务繁重,千头万绪,但何镜堂先生始终没有放弃作为导师言传身教的职责。同时是屡创佳绩的“运动员”。他对建筑设计有一份永不衰竭的激情。飞机上,会议间,他都会勾画草图,积极思考。他最热爱的,就是在建筑设计院的创作室里,和学生或年轻的同事一起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界的名宿,何镜堂先生经常被邀参加各种建筑评审,作为“裁判员”的角色,他是历届教育部和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评选委员会的评委,近年来又经常参加各种评标会、国内外大型建筑设计竞赛的评审会。
特立,而不独行
观照何镜堂先生的人生路,他不是天生异禀的奇才,也不是剑出偏锋的怪杰,他以一种全面的修养观立身与从业,持之以恒地向前迈进,生活也就像一本次第翻开的图书,不断呈现出华彩纷披的页面。前任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刘树道书记对他的成长模式曾做过总结:成功=勤奋+才能+机遇+人品。当我们细细揣摩何镜堂先生走过的人生轨迹,就会发现,这个评价十分到位。他以勤奋不断磨砺自己的才能,以坦荡正直的人品聚敛起和谐的人脉,以对事业的执着主动捕捉每一个机遇,成功自然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他特立,勤奋敬业,善于学习,兼收并蓄,勇于创新,敏于行动,敢于竞争,理性务实,追求卓越,总结出“两观三性”的建筑观;但他不独行,以人为本,凝聚合力,管理自我,张弛有道,温厚细腻,温良谦和,善于倾听,上善若水。
建筑是抵达他人的一种方式。文字是情感连结的纸上建筑。读《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何镜堂传》,品不一样的人生体味,悟特立不独行的成功之道。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 萧 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