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应着力矫正“伪个性化”倾向。
由于商品经济大潮和拜金主义的冲击,许多美好的人生观、价值观都逐渐被异化甚至消逝,中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趋于狭隘、功利和浮动,表现为信念缺乏、混沌空虚、随波逐流。为文多是作为个体的“为赋新辞强说愁”,以宣泄式的思维,臆想式的想象呈现“华丽的忧伤”,再或者是引经据典,锦绣“书袋”满天飞,“抒情式的议论”和“议论式的抒情”扑面而来,柔柔的、软软的、麻麻的。概而言之,唯有技巧,不见思想。
当前的很多“伪个性化”作文明里是“个性张扬”,是“关注个人内心体验”,实际是远离“正在进行时”,在个人的小天地自娱自乐,是主体的时代精神的迷失和缺失。中学生应该跳出自我,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让生活去陶冶人,去审视“自我意识”,在内心真正确立起一种“经世”意识,继而磨砺和打造时代性的眼光与精神。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学生对亲人和家庭的自然之爱,大而化为对国家、民族深深的眷恋,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进而去关爱弱小,关注社会,关怀更广泛的民生,体现出变革的时代大潮中“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
其次,要树立为时代而“歌诗”的写作意识。
一个富有担当精神,有责任感和“他爱”意识的中学生,应该经常关心事关民族进程和社会步伐的“国是”。写作要反映时代,记录时代,乃至推动时代。为城市的弱势群体的境遇鼓与呼,为国家的荣辱而挥毫激荡,为道德失瓯而竭尽思虑,为无疆大爱的践行者而涔然潸然。总之,对人的终极关怀,对人的价值、命运、权利的思考皆是为文的旨归。反之,如果过多地把视线聚焦在小圈子和家庭,留连于个人的小情小绪,人格会逐渐矮化,思想会逐渐生锈,心灵会逐渐虚空。我们许多学生作文就是过于“小布尔乔亚”情调,细腻有余,慷慨不足,笔下絮说的多是一己之得失,少见浩然之气,这不是新时代中学生应有的气度格局。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历代经典著作都烙下了时代的深深印迹,作家用文字反思、鞭挞、推动社会的进程,表现出直面人生、与时代同行的精神,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该敢于从严要求自己,站在时代的高度,锤炼自己的思想,在时代的大合唱队里找位和发声。
再次,写作选材应关注、联系“当下性”。
我们不应用“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要求来给学生施加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学生可以没有理智感、道德感、社会责任感。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导向紧扣时代脉搏,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如:上海卷的《他们》、浙江卷的《感受乡村》、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广东卷的《回到原点》等,包括大多数的话题作文,都有一个明显的“致用”考虑在里面。命题人显然希望高中生能不囿于个人生活的狭窄圈子,养成一个“他者”的视角,体会时代的呼吸,培养“我们在一起”的宽宏情怀。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对社会热点和焦点有敏感的触觉,保持敏锐的思维,培养“国运兴衰,学子有责” 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放开眼光,赶超前沿,让心灵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会客厅”“今日说法”,《南方周末》 《中国青年报》 《杂文选刊》等优秀的电视栏目和报刊,包括人民网的“人民时评”、新华网的“新华论坛”、天涯论坛的“天涯聚焦”等,都是鲜活的写作教学资源,通过它们, 我们了解现实、了解世界。时代是最丰富的篇章,人的世界是最生动的文字,“于无字处读书”,带“肝胆”阅读,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培养“当下性”视野和世界性眼光,我们才能为写作注入活水,使文章与社会脉搏同时跳动,喷薄出逼人的时代气息。
如果从下列几个方面着力,我以为此种“缺钙”现象或许会有所改善。
1. 课堂文本现实化、哲理化
文本意义有其客观性和真理性,但对文本意义的诠释是多元的。时代和生活的变化,给我们提供了广泛的思考空间。传统文化的东西应该现实化,才能成为活起来的经典。现实生活的东西应该有所哲理化,才能具有普适性的价值。这样才能避免学生仅仅是单纯地接受有限文本的表层轰炸,而更多地在质上拥有思维过程的愉悦和具体思想的升华。如《荷塘月色》,固然要欣赏画面美和语言美,但我们在解读朱自清的“革命性”和“妥协性”思想时,往往一笔带过,直接把结论塞给学生了事。可否适当地深入现实一些,比如论及当下的相当数量的公共知识分子沦为“砖家”和“犬儒”的现象,比如中国历史上那些高山仰止的大儒风范和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公知”的作用,这应该能带给我们的学生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现代化思考,能培养一个现代中学生应有的视野、胸怀和高度。再如毕淑敏的《我很重要》,在过去集体印迹深重、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