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把时评训练作为常规写作内容
课本教学资源是有限和固定的,而生活的即时性、丰富性是有效补充。指导学生写时评,通过读读看看、想想议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对生活的观察视野从“身边的、周围的、熟悉的”范围扩大到无限广阔的空间,是实现学生作文“补钙”的重要途径。学生能因此充分感悟生命、深刻体验生活、显著提升思想力,让学生触摸到时代的脉搏,更是在学生作文与生活之间创建了一个新链接!
写时评可以拓宽学生练笔的新领域,更可以充分濡养出学生作文的时代气质。学生通过充分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经过和延伸,再辅之以相关阅读视野的补充,对某个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审视、深思和剖析。他同时也可以和同学、老师以及家长探讨辩论,甚至还可以走入社区调查第一手材料。比如“占领男厕所”“活熊取胆”“求职节目‘围殴’海归女”等话题,都是浩浩荡荡的时代大潮中的“浪花”一朵朵,视角丰富,意义多元,富有思辨价值。通过时评训练,可以使学生不与社会脱节,保持时代性视野和先进性识见。
3. 用丰富的媒体形式拓展写作教学的空间
电视媒体的很多节目形式其实就是语文教学创新的活水,主持人式的教学也应该是语文教师的角色期待,时评训练对材料的即时性、丰富性和观赏性有较高的要求,当下空前生动和广阔的光影媒体应该是宝贵的“他山之玉”,只要我们不断地去挖掘,就会带给我们的课堂源源不断的惊喜。下面试列举一些课堂形式,以提供探索的借鉴:
(1)读报时间:一般是每月做一次,主要是把当前刚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象牙塔”里 的学生同样需要关注的政治、文化、教育事件作个追根溯源,把来龙去脉做全方位的展示,包括对各大媒体的评论作个比较分析,比如许霆取款、彭宇诗案、周老虎、 卡脖门、“占领天涯”等,同时对相关话题进行适当的主题联想延展,比如“海珠桥”事件和“挥砖砸车”,“钓鱼执法”和“开胸验肺”可以视为同一主题下的不同例举,长此以往,学生作文中会少一些学生腔,不会动辄折腾“四大古人”和“四大今人”,而多一些时代的“精神气”。
(2)一生一席谈:一堂“读报时间”只能介绍20个左右的当月主要话题,往往每个话题只能浮光掠影,深入不足,学生的参与环节也没有余地,记忆的深刻性和思维的展开都不够充分。而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其模式和关注的内容都很值得中学语文课堂关注、借鉴,所以在“读报时间”的基础上可以衍生出《一生一席谈》的课型。以“小悦悦事件”为例:
1. 导入话题:《天堂里有没有车来车往》听唱。2.请学生谈对事件的了解。(可以事先安排学生做相关阅读)3.请各组出一位主谈嘉宾,谈对事件的理解。4.学生和教师对类似事件进行补充和对比。5.继续深入:(略)6.延伸拓展: a.如何保护见义勇为;b.见死不救要判刑?c.好人到哪儿去了?7.师生共同补充相关材料:(略)8.现场情境模拟调查:假如你在现场,假如你遇到类似的事件会怎么做?9.媒体评论赏析:(略)10.学生用一句话做口头总结。
(3)读文时间:坐而论道是为了开启思维,要行之于文还得深入此山中。读文主要选取《中国青年报》和《杂文选刊》《南风窗》等文质兼美的时评进行赏析,让学生领会其中的起承转合和嬉笑怒骂。课堂具体设置:经典语段点评,“给文写提纲”,对作者思路进行还原,推测作者观点可能走向的“接龙” 练习、同题另作,局部语意的拓展练习等,这些方法相对可以将时评写作的思维能力进行细化提升。
时代精神的培养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也是社会赋予新世纪青年的殷切期盼。这就要求中学写作教学必须挣脱应试的锁链,多角度,多渠道地去努力疗治中学生写作中常见的此类硬伤。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践行时代精神,摆脱为文只是“浇一己块垒"的固有意识,立足于时代的视野,树立开放教学观,如此才可期学生思想逐渐见出风骨,闪耀出宝贵的时代精神。
(作者单位:江西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邹韵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