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追求结果,但不是一味强调结果,而更应该重视过程。这种过程,是缓慢的、快乐的、神圣的,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需要鼓励、等待、期盼。宛若栽植一棵树,我们不能拔苗助长,只能静静地给它施肥、浇水、培土,让它的树叶和阳光缠绵,让它的树根深入到泥土中,让它与风雨雷电抗争。教育,是等待一棵树的成长,而这棵树,从未想着参天,却匍匐于大地之上,而栽树的人,从未想过树郁郁葱葱,它却顶天立地。
只有活在这段教育过程里,我们的孩子、家长、老师,才能享受这段过程,领略到教育传递出来的幸福、美丽。生活在未来,生活在别处,只能开出枯燥的花,结出焦躁的果。
三
为什么很多孩子和老师享受不了教育的乐趣?
因为我们不在教育的过程里,我们把教育的“正念”丢了。学生学,不专注于学的过程,不专注于当下,不专注于学习中精神的满足和快乐,而是直奔目标、结果, 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习成了痛苦、负担;教师教,太看重于结果,太着眼于分数,而丢失了自我,丧失了精神,为无休无止的检查、评比而劳心劳力,为及格率、优秀率、生字、单词、语法、作文、阅读肢解文本,何谈施教的乐趣?而活在分数指挥棒之下的孩子,全部的生命时光从小就被作业、训练所淹没,一呼一吸,一言一行,都在为“有用”而努力、忙碌,何谈幸福?
不可否认,这一切没有乐趣的背后,皆有其客观原因——我们无法不奔跑,因为那是我们赖以生计的砝码,实现梦想的桥梁;我们都很忙,因为水费、电费、物业管理费就在那儿,高企的房价就在那儿。而教育 ,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分数线就划在那儿,不管你考与不考;别人班级的孩子的均分就比你们班的高上一截,不管你看与不看;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各类培训班里呆着,不管你报与不报。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在这个染缸里,谁也无法逃避,也不能逃避,你得马不停蹄地奔跑,为生活买单、奔波、冲刺;你得随大流,听分数指挥棒的调度,直面结果。
是的,生活也好,教育也好,都是社会洪流中裹挟的沙粒。有些时候,我们无能为力。但是,即使是沙粒,我们也可以在滚滚洪流中活得恣意些、尖锐些。我们改变不了环境,却可以改变自己。
譬如,在教授完一段枯燥的定理后,和孩子们聊聊生活、谈谈人生;在考试完后,不谈分数,只说习惯;把教室变为游乐场,只为让孩子的童年有一个真正的儿童节……
四
教育同样需要“正念”。“正念”,要求教育者活在当下,也要求施教者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是需要教育慢下来的当下。
教育不是标准化的流水线,“学生”的生产没有模式,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学生处在教育之中,其改变是极其缓慢、细微的。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教育从来就是“慢活”、“细活”,也是一段生命被另一段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它需要为师者“润物细无声”的润泽,需要为师者“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从容,更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才能“以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活在当下,也是需要教育多一些“无用”的当下。
身为教师,不要让每一节课,每一份作业,每一句教诲,都指向一个目标:“有用”!每一位学生,莫要让所有的学习都指向分数、升学、重点初中、重点大学。教师也好,学生也罢,都需要学点“无用”的东西,看一本闲书,对考试或许无益,但对滋养心灵有用;邀三五知己,荡游山野,与未来无关,但慰藉生活,滋润灵魂;养几盆花草,当孩子一样伺弄,与升职晋级无关,与考试升学无关,但颐养善良,灵动情趣;发发呆,任时光匆匆从指缝间溜走,也是一种生命的美好。音乐、美术、建筑、设计、哲学、遐想、爬树、垂钓,发呆……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却支撑了人类世界的美好。
正是这些“无用”的东西,才让我们真正感觉是活在当下,并且享受着眼前的一切美好。
丰子恺曾经有一句很有哲理的话:“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念过往,不惧将来。如此,安好。”安好,是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活在当下,让时光慢下来。因为,慢下来,你感受幸福的能力才会提升,你幸福的沸点才会降低,你才能从日常的一切感悟、体察幸福,而不是把幸福放在纠结的过去,放在遥远的未来,从一粥一饭中,体会吃的幸福;从阳光、清风、树叶的歌唱中,感受活着的幸福;从一句关心、一句祝福中,感受亲情、友情的幸福。
花和草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长成什么样,它们,只顾自个儿长着长着,就长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生活如此,教育也应该这样。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区培英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黄佳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