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核心素养是教师区别于其它职业最本质的特点。教师这个职业,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给孩子,还要能有效积极地影响孩子的人生,给孩子的人生铺上光明的底色。所以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并不为过。
但教师首先是人,教师要培养的也是人。人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日本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是“人生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在这个方程式中,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正是思维方式回答了“人生目的”,即“我为谁”。假如思维方式是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那么它是正数;反过来说,如果思维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它就是负数。这才是决定人生结果的关键。道德的、人性的思维方式是“核心素养”的首席,第二则是“热情”,它包含了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其中积极的态度更为重要,它包含责任、进取心及抗挫力。道德、人性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还有探究的学习素养,这就是人的四大“核心素养”,它们是“人的教育”的钢筋混凝土。知识、分数、作业和试题,并不能给予人生成长的好路径;恰恰相反,它们提供的是一条扭曲的依赖路径。
教师首先要培养好自己,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教师必先正已,方能正人。所以,教师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的品德修养与情操
教师面对的是模仿能力强、社会规范意识较弱的未成年人,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说“学高为师,行为世范”对教师来说,是一种美好的期许,但教师的品德修养水平与情操应远高于社会的平均水准,才具备教化未成年人的资格。教师的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利他的工作,教师的劳动成果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效来评价,来体现。许多优秀的教师之所以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无疑是因为他们培养出了优秀的学生。这种优秀,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上的优秀,也是道德品格上的优良。所以,教师的品德修养与情操是教师素养的核心因素。这具体表现在:首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对学生负责。一个优秀的教师始终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绝不做那种累死学生轻松自己的懒教师,不做那种对工作敷衍应付混日子的庸教师,不做那种为出成绩拼命压榨学生,不讲方法不讲科学的蛮教师,不做那种目中无人、为人刻薄冷漠的恶教师,而是做一个温暖亲切、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引领学生成长的好教师。其次,具备良好的公共道德,做文明懂礼、倡导新风之人,也培养出文明守礼守法的学生。第三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处事冷静,遇事理智,不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