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遇见最美的守护者
老师实地考察寺街,确定了详实的寻访路线,邀请了专业的导游讲解,学生的寻访寺街之旅就从钟楼、谯楼开始。钟楼和谯楼这两座风格不同的建筑,是南通历史文化的见证,更是时代变迁的标志。学生们第一次踏进神秘的钟楼,迎接他们的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几十年来一直默默守护着钟楼。他兴致盎然地讲起了钟楼里那座钟的结构特点、悠久历史及精准报时的故事。听着他深情的讲述,学生们被他的那份挚爱与坚守而打动。
登上谯楼,学生们参观了《城市记忆——南通老城摄影展》。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从城市布局、民居建筑、市民生活三个部分记录了老城的变化,彰显了“江海文化”的某些特质。为学生们担任解说的是寺街文化研究专家姚剑湘老师,她也是一位摄影爱好者,这里展出的摄影作品来自她的创作。学生们驻足于展览前,端详着她镜头下的一幅幅照片,倾听着她娓娓道来的介绍,一个个凝神专注,沉醉其间,如同对着历史碎片中的生命凝望。姚剑湘老师,一个热爱寺街文化的守护者,成了学生此次实地踏访寺街的专业导游。她领着学生们拐进了一条小巷,踏进了现实版的寺街,行走在悠长的巷道里,穿梭在明清建筑群中,漫步于幽深的古宅深院间……她时而讲述一个故事,时而介绍一位名人,时而评说一段历史……学生们第一次如此好奇与虔诚地走在寺街里,一路行走一路探秘,一边聆听一边震撼。任思绪在现实与历史的交替中飞扬,真正是赴了一场历史与文化的盛宴。
(三)寻找寺街的文化符号
有了第一次专业领队陪同踏访寺街的经历,学生们探究的热情更加高涨。此后,他们或约上小伙伴,或邀请自己的父母,一次又一次地深入寺街,去感受寺街的独特风情,去寻找属于寺街的文化符号。他们观赏了袁氏古宅明清建筑的风貌,领略了天宁寺光孝塔的雄姿,了解了寺街、官地街、三衙墩巷、柳家巷等名字的来历,明白了马世和、钱素凡、史白、“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徐惊百等革命烈士的故事,拜访了文化望族范氏诗文世家、状元胡长龄故居、梅庵琴社……他们发现,寺街的每一条巷道、每一座古宅、每一棵古树、每一片瓦当、每一道屋脊……都写满了历史,都浸润着文化。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寺街凝固的是南通的历史,流淌的是通城的文脉。他们为这些可以触摸到的历史与文脉而震撼。
二、在情境课堂中舒展灵性
一次次的寻访探究,使学生们对寺街有了初步的认知、体验和感悟。由家长志愿者参与建构的丰富多彩的情境课堂又引领学生多角度感受寺街历史与文化的内涵,使学生获得更广阔的舒展灵性的空间。
(一)一纸画出岁月长
家长志愿者刘爸应邀到课堂为孩子们讲述他手绘寺街的故事。刘爸是一名颇具才气的业余画家,十余年来画了数百幅南通老房子,寺街题材的作品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课堂一开始,刘爸就向学生呈现了他的部分寺街作品:有描绘生活风情的,有勾勒书香文脉的,有刻画深宅大院的……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画作博得学生赞叹不已!他结合自己描绘过的特色老屋,给孩子们普及了关于寺街民居布局的知识。“寺街的民居一般是一进三堂,即敞厅、穿堂、正台……”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他还边讲边板书。学生们回忆之前走过的袁氏古宅就是如此格局,不由会心微笑。刘爸还带学生欣赏了寺街特色建筑,如周公馆、徐庚起家的城砖楼、女师校门等,他一边讲解这些建筑的结构风格,一边还讲述与这些老屋有关的趣闻轶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一轴明清建筑的立体卷宗”就这样生动铺开,在学生心中变得那么具体可感,清晰可见。而刘爸那句课堂结语“你的笔下有你的生活,用你的眼睛,你的心,去发现生活的美好!”给每个学生以真诚的期望和深刻的启迪!
(二)共同的文化记忆
南通中学英语老师孙晔和美籍外教Thomas老师走进班级讲坛,与学生一起分享跨越国界的寺街文化记忆。Thomas老师是十四年前来到南通的,那时他便开始注意到通中门口的寺街,感受这座古老城市的根脉。Thomas老师带着一种对南通古老文化的赞美与敬仰,用纯正流利的英文,深情地为学生们讲述着他心中的寺街。他眼里的寺街是神秘的,因为那里蕴藏着生生不息的古老文化;寺街是美妙的,因为那里有美味的“老太馄饨”;寺街是亲切的,因为他在美国的好友和寺街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学生们被Thomas老师的南通古文化情怀深深打动。
孙晔老师则通过图片和文字中英文“混搭”讲述了寺街里走出的文人雅士,揭开了通师二附和范当世家的渊源——“镜心楼”和“镜亭”是为了纪念老校长缪镜心而建的。学生们学着用英文与外籍老师交流寺街印象,感受外国人心中的寺街情结,欢乐的笑声充盈着教室,真诚的共鸣激荡着心灵。双语课堂诠释文化没有国界,寺街文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这样的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在学生的心中生长,文化自信愈加坚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