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寺街”主题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欲望。为了使学生获得的体验连贯、完整,得到的感悟深刻、长久,我们还展开了“寺街采风”的系列活动——小作家采访、小画家写生、小摄影师写真,学生们穿行在古巷深宅里,去考察、去实践、去创造,在主动探究和全心体悟中释放天性,提升能力。
(一)寻觅最美的故事
小作家们揣上采访本,行走在悠长的巷道里,细细地赏,静静地品。那古朴的粉墙黛瓦,那慵懒闲适的小猫,那躺在摇椅上晒太阳的老人,那小巷深处飘来的臭豆腐的香味……都在悄悄讲述着光阴的故事,生动展现着寺街的生活。他们在闲庭信步的欣赏中,品味寺街古老与现代的交融,品味宁静祥和的慢生活。他们轻轻叩开一扇扇寺街的宅门,或许是寻常人家,或许是名门望族,去探寻隐没在小小院落里的温情故事,聆听那仍然守望在寺街的老老少少讲述寺街的记忆,感受一个个普通老百姓的家国情怀,感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神韵。这样的探寻之后,学生们都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写下了一篇篇真情实感之作,写出了他们心中的魅力寺街,写出了对寺街外貌、性格、气质、文脉的独特感悟。戴亦哲同学有这样的感受:寺街,敲响了文明与历史的钟声,敲响了文化和信仰的钟声。寺街,一个文明的符号在那历史的卷宗中闪亮;寺街,一种精神的生命在那百年的记忆中生生不息……
(二)定格最美的剪影
老街长长,古巷深深。小摄影师徜徉其间,或蹲身或侧立,或长枪或短炮,像模像样地定格寺街最动人的画面。他们的镜头下斑驳的墙壁、沧桑的红门记录了悠长岁月,摇椅上悠闲看书的老人、骑着学步车的孩子展示了温情时光,奇妙的花窗、瓦当、屋脊、石鼓流泻文化气息,幽深的巷道、高耸的古塔记载了厚重历史,墙角的绿植、院落的花草散发春天的生机……学生们带着好奇,凭着直觉,用他们喜欢的角度,去记录寺街的历史与文化,表达心中的情怀与希望!陆黄桢同学记录下这样的镜头:东风稍起,瓦当上,一簇不知名的淡紫色小花迎风摇曳,小花的斜对面,一堵青砖砌成的老墙带着独特的质感伸向远方,现在身处“小巷”的我们面对着斑驳的屋子,有的倚着墙壁,旋转镜头,正在对焦,镜头似乎是一个眼睛,瞳孔的大小不时在变换;有的蹲在地上,双肘搭在膝上,支撑着,微微挪动手,构图时没有半点马虎之意;有的正昂首四顾,忙于选景之中……每个人都忙碌在光影之中,古街的鸟鸣与快门声融为一体,轻轻地回响……
(三)描绘最美的画面
小画家们有的擅长水粉画描摹,有的擅长素描写生,有的则用钢笔线条勾勒,他们自愿组合前行,捕捉合适的素材,寻找心中的最美,然后便开始创作,用画笔留下寺街美丽的剪影。小刘一组素描写生天宁寺、光孝塔的风姿,小蒋一组用水彩描绘寺街春意,小唐一组则用水粉泼洒古街深巷。有的工笔细描,有的粗线勾勒,有的色彩渲染,他们的笔下神奇般地出现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令老师大为惊讶。有的给画作题诗:如:“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蒋圣霖)“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李欣然)有的给画作取名:如“庭院深深深几许。”( 缪江灵)“荫花楼阁沐斜晖。”(周奕涵)望着自己和同伴的作品,学生们也颇有成就感。
明媚的春光中,学生们一次次踏进寺街这块神奇的宝地,去寻找寺街的美,发现寺街的奥秘,谛听历史的回声,感受文化的气息。他们就这样带着好奇与探究,行走在时光里的最美老街里,用文字去记录,用画笔去描绘,用心灵去感悟,他们也成了老街里最美的风景!
“聚焦核心素养,培育家国情怀”,这是基于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思考,也是学校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职责所在”。寺街,这千年古街久经淬炼而蕴含的文化精髓,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道德风尚和伦理观念,寄托着人们的生命信仰、情感依托和家国情怀。守护通城的“根”,就是守护通城的文脉,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实施“守护通城的‘根’”主题情境课程,学生经历了一段审美的、情感的、文化的、道德的学习旅程,并在其中充分体验、自主感受、自我顿悟,实现了提升能力、启迪智慧、培育情感的整体和谐发展。可以说,这样的情境课程真正让儿童的学习自然发生、自然生长,让儿童的心灵自然丰盈、自由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邱 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