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臭豆腐,方形的。
师:还有谁也注意到臭豆腐的形状了?
生:不仅是方形的,而且是正方形的。
生:它是正正方方的。
师:注意到没有,刚出锅的臭豆腐……
生:饱满。
生:鼓鼓囊囊的。
生:膨胀的,像一个吹足了气的气球,而且是金黄色的。
师:你还注意到了颜色。
生:它上面浇了一层辣椒酱。颜色是鲜红色的。
生:旁边还放着一大堆的菜……黄瓜条。
师:这个色彩搭配谁来说一说?
生:这道菜是由金黄、鲜红和鲜绿组成的。
师:鲜红和鲜绿,可不可以换一个词?
生:整道菜是由鲜红、金黄和翠绿组成的。
生:像是翠绿的叶衬托着鲜红的花。
师:你看,他展开了想象,这个颜色就美了。
师:你闻一闻。
生:又臭又香的。
生:它是臭中带香,香中带臭。
师:这句话特别的准确,这是臭豆腐和别的美食不一样的地方。它的这种“不一样”就是这道美食的特点。我们介绍美食的时候就要抓住特点来介绍。那还等什么呀,赶紧尝一口啊!
生:外酥里嫩。
生:香香的辣辣的。
师:有没有蘸汤汁儿吃的?
生:里面的汤溢到嘴里,有时候还会溢出来。
师:他这么一描述就让人流口水了,谁还会像他这样描述的?
生:你一开始吃它还感觉有点臭,可是吃下去就觉得香,回味无穷。
生:只要咬一口,汤汁就会迸出来,迸到满嘴都是。
生:虽然闻着特别臭,但是吃着就容易上瘾,一口也停不下来。
从最初的只能用“方形的”来描述,到最终对颜色、香气、滋味的细腻表达,在教者搭建的一个个“脚手架”的引导下,“美食记者”有目的地动用眼耳口鼻,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观察。所谓观察,“不是机械的反映,它不同于观看,而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主体的预期。没有预期,会视而不见。”(孙绍振语)
在指导观察的基础上,我出示了著名作家金曾豪描写的臭豆腐片段。
那是一种“极香的臭”,一种“极臭的香”,一种香臭难分的味道。这种难以言表的味道独特、强烈、极具渗透力,一下子就使人管辖食欲的那部分神经和器官处于亢奋状态。常言道:“臭豆腐,闻着臭,吃时香。”和烘山芋一样,有了这份惹人的味儿,卖臭豆腐是不需要高声叫卖的。有人说这味儿带钩。
如果只买几块吃,卖家就把炸成金黄色的臭豆腐放在一片绿色的通心叶上递给你。锅边小几上备有红色的辣酱,任你抹去。翠绿、金黄、鲜红组合一处,悦目得很。花几分钱就可获得味觉、嗅觉、视觉三方面的愉悦,岂不妙哉!(节选自金曾豪《蓝调江南》)
我请学生——这些美食记者们鉴赏“资深美食作家”的文稿,圈画出精彩之处,和同一个专栏组的其他记者交流,结合自己要介绍的美食谈启发:
生:(朗读第一句)我觉得作家把臭豆腐那种复杂的香味儿写得很传神。
师:臭豆腐的味道就是特点,这位作家用了整整一小节写,可谓浓墨重彩。他还用什么办法把特点写具体?
生:他还说我们管辖食欲的神经和器官处于亢奋状态,就是非常非常兴奋。吃了臭豆腐,我们的器官兴奋了,神经兴奋了,味蕾也兴奋了。
生:作家还引用了一句俗语来形容臭豆腐的香味。
师:你有没有联想到咱们这儿也有一句俗语?八义集的臭豆腐,“闻着臭,吃时香,吃完一缸又一缸”。俗语也可以帮我们把特点写出来。
生:我喜欢这句话:“这味儿带钩”。感觉你在远处闻着这个味儿简直就是在赤裸裸地勾引你了。
生:你闻着这个味道就被钩子勾过去了。没办法不想它,不吃它。
师:你们看,看不见摸不着的香味被这位资深美食作家一写,味儿带钩,这段文字也带钩。
师:这段文字还有哪儿特别精彩?
学生交流描写颜色的语句。
师:其实刚才我们的一位美食记者也已经达到这个水平,请你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