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我们要把特点写具体,要把外形、颜色写出来,也可以搜集一些民间俗语介绍,就像这句“这味儿带钩”,要写得吸引人,让人看了就想吃这个东西。
在学生习作前出示例文是否会先入为主地限定学生思维?课后交流中有听课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就这个例文的呈现而言,首先,学生习作并没有选择臭豆腐作为描写对象,臭豆腐只是作为一个例子,使学生知道从哪几个角度去观察,怎样抓住美食的特点写具体。其次,金曾豪的例段笔触生动,词汇丰富,运用多种方法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臭豆腐那复杂而特殊的香气,文字极具吸引力,无论是从习作思路上还是从描述细节上都能给学生以很好的启迪。
学生们在一次又一次“美食记者”的身份暗示下,尝试体会例文的修辞妙处,学习写作方法,并进行联想、归纳和迁移。此处的情境,既与真实的生活相通,又赋予学生另一重视角。这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在这个想象中建构而成的杂志编辑部里,学生对自己有了专业的角色期待,全身心地投入到“采风”过程中,从对写作知识的“等待”“接纳”,转变为积极地获取,从而产生顿悟。
当我们谈论美食,我们该谈论什么?
美食,早已不仅仅是为了果腹,为了生存,在丰衣足食的现代,它已然化为了更为抽象的符号,它凝聚着历史、美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等范畴的文化。人们热爱美食,追寻美食,对应的正是比生存更高的状态——存在。有时美食甚至成为一种符号,一种意象,沉淀在集体无意识中。事实上,在刚开始上课时,我把事先搜集到的徐州美食图片呈现出来后,引起了孩子和听课老师由衷而热烈的欢呼,那种感觉很奇妙,就好像一种身份的认同。美食开启了徐州人意识深处的身份认同,这是非常具有行为意义的文化反应。这次是借班上课,时间仓促,其实这一堂作文指导课应该是一个完整习作指导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一个切片,在此之前,我尝试给学生提供各种风格的样本,浸润于文字之中,走进别人的言语生命。从汪曾祺、周作人到金曾豪,乃至美食专栏撰稿人殳俏、蔡澜、沈宏非、梁文道,从悠然旷远、诗趣盎然到嬉笑怒骂、麻辣鲜香,仿佛给学生呈现了一场文字的盛宴。
现场习作点评环节,在传统的自评互评基础上,我增添了一个配乐朗读。我告诉学生:我们写出来的文稿还有另外的用处,我们可以利用双休日把美食拍成视频,我们的文稿配上音乐可以成为纪录片的解说词。
当熟悉的《舌尖上的中国》主题曲响起,积淀在人们心中的一系列意象被瞬间唤醒,那种为了创造和寻觅美食所经历的甜蜜的艰辛,远离故土依靠舌尖维系的或浓或淡的乡愁,美食传承的历史和文化,伴随着学生稚嫩的童音,产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习作,升格成为创作,成了艺术品的一部分。此刻的他们,对自己的作品有着深深的自豪,也对习作的动机有了更高层次的体认。
结课环节,我预告了假期生活:
现在,我们完成了美食记者初级班的培训。接下来的小长假里,我们可有得忙啦!我们要穿大街,过小巷,品美食,最好能发现别人没发现的美食。我们可以给这些美食拍照片,画图画,拍视频,配解说。这美食杂志可以印在纸上,也可以变成声音和影像,印在人们脑海里。
晋级高级研修班之前,我向大家推荐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带着观众们走遍全国,发掘美食背后“人”的故事,风靡全国。还有一本书《至味在人间》,作者就是《舌尖》的总导演陈晓卿。他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家乡有多大?就那么一小块,就在舌尖上。美食记者们,家乡在舌尖上,文化在舌尖上,你们要用手中的笔写出美食和它背后的故事。期待你们的作品!
我们的作品,会有哪些呢?小报、杂志、摄影或手绘、微博和微信推送,微电影……这样,我的这堂习作指导课就呈现了一个开放的姿态:习作前是对阅读视阈的开放;习作中是对真实生活的开放;习作后是对审美世界的开放。
成尚荣先生在《文化隐喻:重构语文教育》一文中写道:“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曾经说过这样意思的话:我们每天都沐浴在文化之中,但倾我们之所知、所能也未必说出什么是文化。这正是文化的神秘之处。”美食,正是这样一个我们日日能见、习焉不察的文化载体,品味美食,我们品味到的是童年、亲情、乡愁、家国、想象、艺术……
一点题外话:在稿纸上营造精神家园
设计教案初稿时,我和学生先讨论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美食,按照什么样的顺序,然后确定重点:抓住特点描写美食的色香味形。这个设计,顺应一般写作的构思过程,清晰分明却中规中矩,波澜不惊。于是在正式执教时,我临时调整了教学流程,把美食的色香味形作为重点段落首先呈现,通过自主观察(下转第43页) (上接第28页)
和例文鉴赏,指导学生紧扣特点写具体,最后引导思考完整习作的整体思路。
师:刚才我们尝试着抓住特点把色香味形写具体,下一课我们将完成一篇完整的习作。那么除了色香味形以外,还可以介绍美食的哪些方面呢?
相机归纳:典故,制作过程,品尝体验……像我们徐州它的美食背后还有文化还有典故还有故事。
师: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是不是要按照老师这个顺序来写?
学生点头。
师:不一定的。稿纸是我们的自由王国,你完全可以自己决定顺序。
生:我想先写色香味形,因为这是美食最吸引读者的地方。
生:我想把制作过程放在最前面,因为这个过程充满创造性和艺术的美感。
生:我准备先写关于美食的传说,让美食带上浓浓的文化味儿。
师:我们在动笔之前要进行谋篇布局,有一个基本框架,还可以根据美食特点进行顺序的调整,这样就有无穷的组合方式,就可以写出不一样的精彩。这“不一样”也是我们的特点呢!
这样的调整,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流程的改变,更多传递着一个思考:我们的写作是用文字在稿纸上营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它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法度,但是也有无限的自由和多样的可能,应该打上专属于我们个人的印记。正如霍金的那个著名的隐喻:我即使被关在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方寸之间,神骛八荒,思接千载。这,也是写作的意义所在。
帕克帕尔默说,最多的人追问方法,少量的人思考价值,极少的人反思存在。我们每个人,都被裹挟在生活的河流中前行,没有人能逃脱衣食住行的物质束缚,然而相对于动物而言,人还具有一些“神性”,借助文字、图画、音乐和影像,人们构建了符号化的意义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得以在“生活之上”审视生活,反思存在。而我,在“美食”这个看似形而下的选题中,努力和学生们寻找形而上的意义。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责任编辑 邱 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