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存在,理性尊重。
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被装载知识的容器,也不是被设置程序的机器,而是具有独立人格的、有思维、会反应的生命体——人。人的价值与尊严不容忽视,“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只关注教学进度是否完成,基础知识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而忽略被教育对象——学生的思想成长。历史课堂应该是师生和谐的“学习共同体”,应少一点教育者的威严,多一点慈母般的温和;应少一点生硬灌输,多一点情感沟通;应少一点功利目的,多一点价值追求。深刻检视此次教学事故的发生,潜意识里视学生为检验教学设计的“试验品”,功利地意图展示自己的教学水平,眼中听课老师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学生,均是导致这次教学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我未足够尊重学生作为“人”的个体,引发了抗议。
理性地尊重学生,不仅是教育行政部门、班主任的职责,也是学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在课堂中的一言一行无不深刻地影响着学生。“一句话毁了学生的一生”并不是危言耸听;“一句话成就了学生的一生”,也并非不可能。
要赏识学生作为“异”的个体,智慧引导。
中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自身生理心理水平及教育环境的不同,发展的差异性不可避免,学生也就产生了千差万别的个性。中学生个性可塑性很强,需要老师用赏识的眼光细心呵护。只有发自内心的温暖的赏识才能对学生产生持久深刻的影响力。培养出类拔萃的“精英”固然能使老师体会成就感,智慧引导大多数普通的、个性鲜明的学生,发展个性,完善人格,充实人生,则更能使老师享受绵长的幸福感。
如果我在学生提出意见后置之不理,或碍于“师道尊严”的面子,不分场合地加以训斥,迫使其屈服,轻则引发其抵触情绪,重则会影响其个性发展,强化其逆反、偏执、对教师的不信任、对历史学科的厌恶等不良倾向,甚至可能扩展至班内其他同学。赏识其对“权威”的质疑,赏识其勇于表达想法的勇气,赏识其对自身的尊重,智慧地引导其表达意见的方式方法,化解矛盾,解决危机,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智慧的教学策略
斯宾塞在《教育论》中说:“正确地进行教育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而是一个复杂和困难的任务……要点钻研,要点机智,要点忍耐,要点自制。”承担着育人的温暖的责任,就应该把我们的课堂变成闪耀着智慧光芒、每个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
热爱学生,以亲和的魅力感染学生。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座右铭,他认为“教育的奥秘”就是教师热爱学生。这种热爱会自然而然地孕育温暖支持的眼神,适度得体的肢体语言和亲切体贴的交流方式。对学生有爱心,才会有耐心、信心和恒心。亲和的教师个人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让课堂洋溢师生平等探究的和谐氛围,是教学组织者最基本的智慧。
精心预设,以动态的生成应变课堂。
学生主体的差异性、多变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生成的动态性、丰富性和复杂性,课堂教学不是“模式化地执行教案的场所”,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尊重学生作为“人的”存在,鼓励学生不同个性的发展,呼唤老师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预设。避免封闭的、单维的、主观的线性教学预设,精心进行开放的、多维的、灵活的立体式预设。
有效回应,以智慧的艺术灵动课堂。
课堂教学充满变数,尽管老师课前全力准备,精心预设,仍难免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对突发事件机械回应、低效回应的课堂是合理化死板的课堂。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就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当“意外”发生,出现美丽或不那么美丽的图景时,老师应如何有效回应,使课堂教学成为有“激情的行程”,是一门充满智慧的艺术。当老师言行失误时,可自我解嘲、幽默对接;当学生行为失当时,可巧妙移情,借题发挥;当学生发言意外时,可果敢判断,因势利导。灵活地运用适时沉默、迂回战术、移花接木等教学艺术,处变不惊,即兴发挥,随机调整,无疑能使课堂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僵化转为灵动。
每个学生都是聪慧的,有灵性的,教师需以积极的心态,尊重、爱护学生,全身心投入,引领课堂,实践教育智慧,平等地与学生心灵对话,一起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最根本的是,不但在成功的喜悦中,也要在失败的苦涩中领悟教育的真谛——促进“人”的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吴江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