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先生曾为梁实秋先生《安放人间的雅舍》一书写过一篇名为《一间安放人生的房子》的序言。他这么说:“其内容或麻将排队,握手下棋,或理发谦让,喝茶饮酒,俗世男女老少无所不及,柴米油盐皆入文章。将千姿百态的人性世相,杂色缤纷的凡心俗世一网打尽。”好一个“一网打尽”!琐事杂事大事小事皆成文章,好似我们每天的生活,便是一篇平淡、真实而耐人寻味的上好佳作。
可让我苦恼的是,为什么在散文家手里那些平平常常、简简单单的事物就是一篇美文,而我的学生就不能呢?除却他们的文学功底,怎么每次作文里,都是空洞、乏味偏多,鲜有生活味儿呢?正当我为此事万分苦恼之时,仔细咀嚼平时自己所喜爱翻阅的散文,恍然大悟。说得俗一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的孩子,特别是像我们寄宿制的学校,学生很难有太多机会去体味生活。每天坐在教室,等待老师的到来,上课、下课、排队吃饭,然后睡觉,一天倏忽而过,然后周而复始,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鲜有惊喜。这样的生活,没有涟漪,如何精彩。
但是,学生的生活,真没有涟漪吗?会不会涟漪就在这清风明月一闪而过的瞬间,只是我的学生没有看到呢?记得《写作学基础》在论述散文取材广泛这一特征时,有这样的解释:“散文之所以在诗歌,小说,戏剧之外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就在于它能遮拾生活中的零星小事,松散片断,别具一番意味。”那我们学生的文章,为何就不可以把这些“细小、片段、零散的事物”作为他们写作的重要题材呢?
说干就干!经过网上搜寻,我为孩子们找到了漂亮、耐用、厚实的本子,贴上标签,美其名——“最美细节本”。还让每个孩子在扉页,用工整的字迹醒目地写上:世界上本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和孩子们约定,老师也每天写一个小细节,其实也是起到一个示范作用。
3月1日
邻班的孩子上室外课了,而走廊那个小角落,早就悄悄入了我的眼。今年的花更胜,有一盆花长得尤其特别。
这盆花,挂在窗边的铁栏杆上,花枝从中间开始向四周散开着长。叶子呈流线形,对叶生。叶脉颜色浅浅的,两端密集,中间稀疏,叶子上还长着一层细细的绒毛。中间几枝叶子的边角,对着互生出一对胭脂红的花儿来,细细的一根花枝,浅绿色的花托,花朵倒垂着,像极了欧洲舞会上舞女们旋转着蓬起来的裙摆。后来询问了邻班值日的孩子,原来这花叫做灯笼花,这挂在栏杆上,倒垂着,确实是像正月间房檐上挂着喜庆的灯笼呢。
孩子们惊呼,原来,这就是“细节”?我并不着急回答,要求孩子们给老师评判一下,哪个地方是最精彩的细节呢?这下孩子们炸开了锅,平时都是老师评学生,这会儿“翻身做主人”,兴趣十足,个个开始品头论足起来。说着说着,自己也开始心痒起来,好,那我们就去校园开始我们“寻找细节之旅”吧。特意选了孩子们最常走的路线,也不说话,也不提醒,心里却想着,这是走马观花,还是丝丝入扣,都不重要了,我只需要他们带上那双愿意去发现美的眼睛。
回到教室,大部分孩子开始奋笔疾书起来,交上来的作品,果不其然,让人惊叹,尤其是一个平时不爱做声的小孩儿,文字让人感动。
3月1日
今天,龙老师让我们观察一件事或我们身边的小东西。这让我挺为难的,不知道观察什么,只能让自己的目标缩小了,眼光落在了饭堂路上的一株芦苇上。
那株芦苇没有什么特别的,它长在一处小小的石缝中,它没有大松树那样的高大,没有桂花树那么芬芳,可它还是一直好好地坚强地活着。它没有太引人注目,可它在我心目中是那么美。它长着一条长长的土黄色的杆,几片小小的长长的叶子在风中舞动,而细长的杆子,那么笔直地站在那儿,头上的芦花,是雪白的,在土黄的杆上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