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孩子和教师互动的桥梁,《品德与生活》教材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同时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要活用教材,巧妙拓展,以诗意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淳朴的心智走进孩子的世界,探究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成长。这样,在活用教材、用活教材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就能更贴近孩子,顺应时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让体验活动成为教材的“动感地带”,使教材活力无限
正如普罗塔克所说:“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上,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当每一个主题单元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都积极地设计了相应的体验活动,创设多种活动情景,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热情,使课堂的教学成为焕发生命色彩的场所。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很多孩子眼中都成了理所当然。他们的亲情意识较为淡薄、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教会孩子们体会父母的关爱,理解父母的付出,懂得感恩,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因此,在《让爱住我家》一课中,我设计了课前体验游戏这一环节。“孩子们,在你将听到的短文中,将会出现这3个词语:爸爸、妈妈、家。听到‘爸爸’这个词,你就这样做——双臂屈肘在胸前,显示有力量;听到‘妈妈’这个词,你就这样做——两手交叉,抱在胸前,很温暖;听到‘家’这个词,你就这样做——两臂伸直,在头顶手指相抵,做房屋状。全体起立,看看哪些同学的表情和动作最投入。”我声情并茂地说完这段体验游戏前的导入语,再播放音乐让孩子们做动作。他们做得很投入,然后我再顺理成章让他们进行亲情盘点——晒晒父母的爱,孩子们都争着讲述父母关爱自己的小故事。然后我又引导他们进行情景表演,有两个情景供他们选择:妈妈打电话告诉我晚上要加班;爸爸生病提前回家了。表演完后,让孩子们反观自身做法,顺势引导他们理解父母、感悟父母无私的爱,从而引导孩子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我还喜欢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孩子们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第四册《春天在哪里》一课,我带领孩子们在校园里寻找春天,周末在家委会的支持下,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春天无处不在的气息。
在如此生动的体验学习中,孩子们有较高的学习兴趣,正如顾明远在《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中所呼吁的那样:“要让学生走到大自然中去,走到社会中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在活动中体悟生活,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会正确地对待自然、正确地对待社会、正确地对待他人、正确地对待自己,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让德育作业成为教学的“激活因子”,引领孩子走向“深水区”
练习作业活动化是减负的措施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德育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使作业由以往的单调、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江阴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丰富。几千年来,江阴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生活圈在逐步扩大,他们已从家庭、学校走出来,走向社会,走进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逐渐熟悉起来。然而,他们一般对家乡的美不够关注,对家乡的情缺乏感受,需要引导他们去了解、去感受家乡的美,从而让他们逐渐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我在上《我爱家乡山和水》这课前,布置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准备关于家乡的材料。但上课时,由于五(2)班的孩子没有准备充足的关于家乡的材料,课堂上仅靠我的引导显得很单调,很被动,教学效果很一般。而五(1)班的孩子在课前却搜集到了许多素材,有的带来了江阴的历史照片,有的带来了现在江阴的图片,有许多我都没有准备到的东西,这些小家伙们却找到了。孩子们还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简单介绍江阴景点、美食、物产等,各组设计“我爱江阴一日游”方案。我只能感叹孩子们真了不起,对家乡这么了解,介绍起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