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温暖人心的教育故事,一次次演绎着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对教育的洞识:“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某个契机下,一旦师生间的情感产生共鸣,所有看似平凡而又锁碎的工作,就会带来奇妙的效果。
“老师节日快乐!我跟您接触不算多,但自从您帮我解决那件揪心的事情后,我打就从心里尊敬您。我觉得您是一位热爱生活的老师,同时您也挺喜欢教师这个职业,高三能在您的陪伴下度过是我的荣幸。您是老师,我是学生,对您总有一种敬畏的感觉,可我又觉得您是那种能跟学生做朋友的人,所以我想喊您一声:哥们,节日快乐!”去年教师节晚上,我收到小Y给我发的这一条信息。我并没有因被学生称为“哥们”,为传统的“师道尊严”受到挑战而心生不快,反而一直因这段文字而倍感欣慰。
提起小Y,我就会想起开学第一天,他找到我说要请假一周的情景。不同于其它年级,高三上课在炎热的八月份就开始了。接手这个新班级的时候,关于小Y的一些情况我还是有所听闻的,负面较多,但我并不想细细打探,我想避免一开始就戴上有色眼镜看待学生。我更相信,作为一名班主任,在接下来的班级管理中,将有充分的机会去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和帮助学生。我请小Y详细说明请假的理由。
“我暑假在外面做兼职,还有一个星期才能完成任务。”小Y答道,语气很坚决,就等着我的批准。
我告诉他,高三已经开学,应该把生活的重心放到学习上来,然而首次见面,我也明白单纯的讲道理很难说服他,无法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我平静地说:“我没有权力批准你请假一周,你找学校领导吧。我最多批准你请假一天,同时,我希望能和你家长联系。”让他找校领导,其实是缓兵之计,他去找领导,肯定要碰钉子。果不其然,小Y再次来找我,说见到了管理高三年级的副校长,但请假没得到批准。无奈之下,他只好先请假一天。就这样,我与小Y开始了我们的师生缘分。
学生到了高三,课程已经学完,面临的任务是复习备考,对于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这一年是非常难熬的。事实上,小Y只是欠发达地区农村高中学生的一个小小缩影。在我所任教的这所农村学校,入学时高分同学基本都去了县重点中学,留下来的有不少人自认为在应付高考上技不如人,想考上好的大学几无可能,于是破罐子破摔,得过且过,无所用心。他们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已处于一种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了,已经不知道努力的意义了,隔三差五编造各种理由请假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如何教育好这些学生,考验着老师们的智慧,作为班主任的我,更是担负更多的教育责任。我思考着,班级的核心文化应该如何定位,如何去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如何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能促人奋进的,绝对不是老师口若悬河的说教。我想到了故事的力量,当一个人的经历与另一个人有相似之处时,其个人的经历或许能引起另一个人强烈的共鸣,其人生的突围之路能给迷惘的人以精神上的感召。于是,在开学的第二天,我在课堂上和学生分享了俞敏洪的演讲视频《相信奋斗的力量》。俞敏洪经历三次高考终于考上北大,后离开北大创办新东方公司,并成功在美国上市,其奋斗过程更是跌宕起伏,虽然时代不同,但每一次理想与现实的抗争,每一次奋斗引领人生走向更高的高度,还是深深地打动班里的每一位同学。特别是俞敏洪的老师说过一番话:“我知道你们在座的小子没有一个能考上大学,你们以后一定都是农民,但是我依然要求你们每一个人都去考大学,因为以后你们回到农村,在田头劳动的时候,当你拄着锄头仰望蓝天,叹息自己命运悲哀的时候,你会想起来,你曾经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奋斗过一次。”这段话说到同学们的心坎上,学生们的村庄周围都是农田,父辈们的艰辛他们深有同感。故事的力量给师生带来了一次心灵对话的契机,我把这一段话做了适当的拓展:“当以后我们处在人生最低潮的时候(并列举一些以后生活、工作艰难的场景),请别忘了我们曾经为改变自己的处境奋斗过。”我让同学们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