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大兴善寺流连时我有一个念头就是那些生长在古刹里,听晨钟暮鼓、沐缭绕香火、闻诵经念佛的花花草草鸟儿大树们的生长和野地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长的花花草草鸟儿大树们有何不同?只要你是花,在哪都是花;只要你是草,在哪也是草;只要你是大树,你总会长成大树……问题的关键是你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你自己是谁,就做那个最好的自己。不要自己是花,却一心一意想做大树,羡慕大树的枝繁叶茂。花开放的理由只有一个:是因为是花而开放,不是为了其他什么才开放。是花,就做最美的那一朵。这才是对自己一生最好的交代。
正是教师自己对自身成长的认知不同而导致态度不同、行动不同乃至成长不同。参加培训,聆听专家的讲座,是把专家的观点和自己的思考实践相结合,而不是生搬硬套,更不是顶礼膜拜。正如张文质所说:“如果一个人拥有能打开他所在囚笼的钥匙,那么他早已不在他的囚笼之中。这里的‘钥匙’就是个人的自我抉择,对自己身份的重新勘定,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了这种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即使你处于牢笼之中,你的精神也是高蹈的,是可以飞翔于天际的。”
无悔的人生归根到底是一个在不断自我修正中自我成全的过程,教师的人生也不例外,那是个自我认知、自我器重的过程。
自我器重
教师认识自我的目的是什么?教师究竟应该在现实社会中大张旗鼓地张扬自我,还是审时度势随应潮流来修正自我?当理想的自我与世俗的现实矛盾甚至冲突的时候,教师应该选择抗争、迂回还是妥协?如果说“距离产生美”“难得糊涂”,那么越认识自我未必越悦纳自我。会不会雾里看花,凡事不较真,教师自己会更快乐、更幸福?
教师认识自我的目的是悦纳自我、完善自我,要做到悦纳自我、完善自我就必须自我器重。
“器重”一词原指当珍贵的器物看待,引申为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的看重,重视。教师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能够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弱点,然后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并选择自我完善的道路,这就是自我器重。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就是教师自我器重的过程,每一位教师都要相信自己的力量,正如张文质老师所说:“当我们说一个教师具有影响力的时候,我相信首先也是指他通过自己的看上去不断重复的、最基本的、最本分的教学工作所产生的成效,即经过教师的传授、启迪、点化,学生在知识上的理解力得到明显提升,学生的生命成长变得更为丰富、开阔,学生产生了更强烈的生命自足与自觉的意识。教师的本分既是指一种知识素养,又可以看做是一种职业的最基本的技巧、技艺,缺了知识素养和职业技艺,一个教师就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就很难成为一个让学生信服的教师。”
去厦门旁听了第四届“老虎文学奖”,须一瓜老师的获奖感言让人很感动,也很发人深省。她叙述了一个感人视频:一个小男孩在看阅兵式,学着那些战士们敬礼,他一直认真地向那些士兵们敬礼,最初没有士兵发现他,但是他坚持表达着自己的敬意。后来渐渐有越来越多的士兵注意到了这个孩子并向他敬礼。须老师说她就是那个孩子,不是为了获得谁的检阅、谁的重视才敬礼,而是自己喜欢,自己想向士兵们表达敬意而敬礼。她说:“今天,我就想到那个小孩阅兵的视频了。这种湿润寸心,天地谁知?我想念那个孩子的侧背影,想念那个孩子久久敬礼的小胳膊。我知道——前几年就知道,我的写作之路上,无论是彩排还是正式亮相,大概都不会有主流目光注目的阅兵式,可能只有路边那个孩子所象征的——小小的、专注的、有点持久的致敬。”是啊,这就是自我器重!
我想我也应该是那个久久敬礼的孩子。
如今“1+1读书俱乐部”这个小小的民间组织马上就要成立十周年了,这些年来,正是张文质老师的引领和鼓励以及朋友们的支持和参与,我才能将这个有助于教师自我完善、自我器重的“教师成长共同体”坚持下来,让成员们在“有选择地阅读,因阅读而自我唤醒、自我更新”中获得各自的成长,实现自我的成全。张文质老师说:“在任何一个思想的共同体、精神的共同体中,我们彼此都是对方的湖面,彼此都希望能够成为在湖面上映出倒影的那只天鹅。”
如果说我原先是作为一个人在阅读,那么从组建、组织“1+1读书俱乐部”之后越来越从随性到知性,从感性到理性——也就是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在阅读,教育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在共同研读中不断加强和坚定。正如张文质老师所说:“我还是更愿意强调耐心地坚守,一个人耐心地坚持做自己所认定的有意义的事情,哪怕这件事情极其微小,耐心地坚持也能让它形成某种气候,形成某种因其个人的坚守而产生的风气,这种风气可能成为很多人的参照。当大家都在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