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多元评价。在历史评价的问题上,命题者更改变了以往“夺人意志”的做法,对历史事物的评价不设绝对的标准答案,不强迫考生接受所谓“正确的评价”。如2008年单科第10题,美国《时代周刊》认为蒋介石是民族主义者。2009年单科第8题,国民党认为马克思主义“过火”。2012年第22题,某学者从国家主义或民族主义的角度看待计划经济,认为其有合理之处。对于计划经济,如果从自由主义者或人文主义者的角度看,评价可能就截然不同了。
6. 思维的历史。
近年来,广东高考历史试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严谨思维。它主要表现为考查学生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即研究方法的考查。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严谨的思维逻辑能力,掌握史料的属性,避免以偏概全,甚至要求学生能综合复杂因素进行探究。简而言之,就是“干点历史学家所做的事情。”今年第12题要求考生选择史料论证“商代可能出现牛耕”就是一个很好例子。
(2)逆向推理。为求得历史的真相,有时候历史学家必须进行合理的逆向推理。如今年第14题,根据某人的言论推断该人的基本观点和态度。第18题,根据教皇代表的言论推断他与马丁·路德的分歧。
(3)全面思维。在阐释历史问题时,很多时候都是在考查学生的全面思维。学生能否紧紧围绕观点,史论结合,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论证和阐释是得高分的关键。但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是学生很难逾越的障碍。二卷成绩的高低不仅在于答得对不对,还在于答的角度多不多。许多考生围绕同一点不停阐释,尽管论证充分但只能拿到一部分分数。如第38题第(3)问,学生必须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39题第(3)问,学生必须从直接民主有弊端,代议制民主有优势两个层面思考。
在阐述历史的过程中要史论结合,即宏观阐述,具体说明。如第38题第(1)问,宏观作答是“新航路开辟,世界联系加强。”,具体说明是“西班牙殖民扩张,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第39题第(3)问,宏观阐述是“代议制民主发展。”,具体说明是“两党制形成。”
7. 生动的历史。
近年来,广东高考历史试题所选用的材料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多使用地方文献、文学作品和田野调查等非正史的素材。如今年试题的素材有古典文献、招贴画、名人口述、标语口号、报纸、著作等,这样就使试题变得鲜活灵动,贴近生活。
8. 超然的历史。
由于广东省有三个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为保证考生的公平,高考历史试题必须超然于教材之上。这就导致广东高考试题必须具有一定的宏观性,而且只能考查三个版本交叉的地方。由于教材版本在语言表述上有巨大的差异,因此试题的答案一定会很简洁,而且是围绕重大历史事件而展开。在备考过程中应注意做到宏观知识、中观知识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微观知识相结合。
二、瑕不掩瑜
尽管这是一份非常优秀的高考试题,但笔者认为仍然有几处地方值得改进。
1. 第39题第(4)问有两处瑕疵。一是“中学”“经济”“粉丝”三个词组的难度差别太大。选“粉丝”的基本可以得满分,但选“经济”得满分的就很难。二是本题前三问都是围绕“民主”与“科学”设问,而最后一问却莫名其妙要求解释这三个词的原义与引申义,从而伤害了试题整体的结构。另外,解释“粉丝”的原义与引申义与历史关系不大,更像考语文。如果要求学生回答这三个词义演变的过程,似乎更有意义。
2. 第18题“根据教皇代表的言论推断他与马丁·路德的分歧”,该题答案本身没有问题,但逻辑上有点绕。如果考生死扣后半段材料的表述,反而很容易被引导到选“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而只有跳出材料,结合教材宏观内容,才能选对答案。这有点为难考生,据我了解,该题好多一线高三骨干老师都做错了。
三、备考建议
1. 通过对微观知识点的学习,理解和熟记每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宏观和中观时代特征,从而做到破解任何陌生的设问。同时,要防范一些题目出现微观知识点的考察。毕竟微观知识点是宏观、中观知识点的支撑,但不必死记硬背。
2. 多问一些为什么?多思考中国史与世界史之间的相互联系。多从全球史观的视野分析和比较中国与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
3. 日常学习中多进行主观题的训练,尤其是加强对新情景、新材料的适应。应考过程中要牢记无论什么材料,其实都万变不离其宗,落脚点都是重大历史知识。
4. 从初中的旧式史观中及时转变过来。从某种程度上说。高考历史考查的已经不再是史事,而是史论。如果按照旧有的一套学习,必然是事倍功半。
5. 评价历史问题不要一元化。不能完全照搬教材,即使你将课本、提纲背得滚瓜烂熟,最后可能毫无作用。因此应该多接触一些新的观点和评价,并记住主流的评价。
掌握了广东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我们就能科学备考,有的放矢,从而发挥每位考生的最大潜能。
(作者单位:王溅波,汕头市教育局教研室;朱命有,汕头市达濠华侨中学)
责任编校 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