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能力分层、三环推进”是指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规律,在高三复习的三个阶段赋予同一试题不同水平的学习目标。第一阶段在一轮复习元素化合物板块时,从试题内容与复习内容知识点相吻合的角度选择主观题,反馈时仅注重知识和原理的讲评,让学生明白知识本身在高考题中的考查形式,借以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第二阶段在二轮复习时,对于同样的试题,反馈时主要是引导学生从考点分析、作答思路和程序、表达规范等方面解析试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际解题能力。第三阶段在三轮复习时,再拿回这些经典试题,引导学生尝试站在命题者的角度审视试题的形成,体会题目的内在逻辑和问题背后的立意,令学生在遇到很陌生的试题时依然可以保持镇定,准确把握试题的意图。广州市第三中学一位刚走出高考考场的学生说“今年33题是有机的载体、化工流程题的形式、实验的本质”,面对如此陌生的试题能有这样大气的心态显然是长期熏陶的结果。
3. 解剖试题、探寻本质,高效审题、程序合理——四道大题的解答。
“好学生不一定是好考生”,华南师范大学附中化学科郭飞红老师一语道破考场上应试策略的重要性。扎实的基础、细致的审题、灵活的方法、规范的作答缺一不可。笔者在前文对二卷的四个题型考查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就如何高效审题和合理解答提出建议供师生们参考。
有机题的信息分布在题目各处,第一遍可以粗读试题,了解信息的大概分布,不必立即进行实质性内容的提取;解答每一个设问时应分辨一下能力要求层次,其编排不一定是由易到难,根据具体的问题进行第二遍的针对性审题,而且不同的考点聚焦的关键信息也是有区别的,例如书写有机反应方程式就必须聚焦反应条件、反应物的量、主要及次要官能团等,方程式的配平聚焦O、Na等原子的守恒效率更高。对于较复杂的有机物结构简式的书写应打草稿,不容有任何微小的错漏。
反应原理题的审题有几个重点:试题研究的是不是一个可逆体系?如果是可逆体系其设问所指的状态是不是平衡状态?表格数据信息或图像信息首先要读懂的就是研究什么自变量和因变量,领会它描述的是反应全程的情况还是其中某一时刻的情况。具备上述审题思维,一般不会在思考方向上出差错,而且能避免物理量含义的混淆。化学平衡问题中常常要求学生运用基本原理解释实验结果,回答这类文字表述题,一要关注反应的进程和状态,二要有严谨的实验条件控制意识,考生应时刻提醒自己这两者是否要说明清楚。
化工题的特征是信息呈现形式多样(文字、流程图、坐标图、数据表等),信息较为分散,因而整合分散信息使之成为一个系统的化学过程既是考题的立意,也是这类题的审题要领。所以不论化工题的呈现形式如何,考生都要找到一个可以有序收纳分散信息的对象,最好利用的是流程图,即在审题时动笔将获取的其他有用信息都简略而准确地登记在流程图中,下一步带着问题再作分析时就不再需要重复提取信息,效率大大提高。笔者将这种审题方法称作图示化审题,物质转化、电子转移、实验步骤的图示化是高效审题常用手段。
实验题究竟会抛出什么任务、题目有着怎样的外观无从知晓,我们只能紧扣广东卷实验题的理念——考查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法,实际上在实验室或纸笔测试中完成真实的实验任务确有一个基本思路,笔者认为可以将这个基本思路转化为一套分解问题、分散困难的较为可靠的工具教给学生(如图2)。这套解决实验问题的程序可以有效缓解试题内容的复杂性带来的压力,可以将分析任务和表达任务合理分散开。其中实验原理的分析与试剂选择联合进行,并在稿纸上图示化;实验操作分析则是将图示化的实验在头脑中进行模拟;整套思维程序都是在实验目的的统领下展开并最终回归。有兴趣的师生可以用近年广东卷实验考题检验该工具的合理性。
总结之,2012年高考广东卷理综化学试题实现了能力立意的平稳延续,命题方式渐趋完善,试题的区分度和效度将更为理想。2013年的备考应继续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复习全过程,将夯实基础、建构学科知识体系作为能力形成的基础,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作为核心目标。
(作者单位: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校 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