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二、立意角度分析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颇有思想深度,而且在考场要快速准确地审题立意也有一定的难度。材料的内涵指向不是唯一的,因而写作的立意方向也不是唯一的。我们先将材料中的人物及其观点提炼如下:
汤因比: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
涵娜: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
伊雷娜: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
居里夫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仔细一思考,这四种观点大致可分为两类。前三种为一类,他们的理想生活不在当下,而在过去或未来。后一种为一类,即任何时期都有理想的生活,无需向往虚幻的过去或未来,活在当下,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如此,材料的意蕴基本明确了,它指向了理想与现实的问题,追求梦想与脚踏实地的问题,更准确而深刻地说,是“生活在别处”(昆德拉语)与“生活在此处”的问题。这个问题很有思辨性,也很有思想深度。写作时,可以就某一方面立意,即在前述两类观点中任选其一,更可以两方面结合起来立意,即对“理想”与“现实”、“别处”与“此处”进行辩证思考。无论哪种立意,一般考生应该还是有一定的“体验和感悟”的。
除了上述大体立意方向,材料中还有一些具体的内容,同样可以立意作文。如依据汤因比的话,还可以以“文化”立意,赞美灿烂的人类文化,呼唤失落的文化精神。再如依据居里夫人的最后一句话立意,扣住“有趣”和“有用”两个词,“有趣”即谈生活的情调,“有用”即谈奉献社会的人生价值,二者结合不难写出丰富而深刻的文章。
简单地说,从材料出发,大致可有如下立意:
(一)生活在别处,追求理想之光。
(二)生活在此处(当下),立足现实奋斗。
(三)将(一)与(二)辩证结合,即梦想之光芒与现实之价值结合。
(四)想象穿越到过去,以过去的题材表达有现实意义的主题。
(五)想象穿越到未来,以未来的题材表达有现实意义的主题。
(六)赞美灿烂的人类文化,呼唤失落的文化精神。
(七)追求生活情趣,过有情调有精神的生活。
(八)追求人生价值,过有用的能奉献社会的生活。
(九)将(七)与(八)辩证结合,即追求既有趣又有用的生活。
当然,以上只是些大致的方向,具体立意,可以有很多变化,细分之下,也会有一些更具体的立意,而且,考生不一定表述得如此准确到位,有点这些范围内的意思即为符合题意。
三、启示和思考
(一)这道作文题,要求考生有思想。中学生思想从哪里来?主要是阅读。倡导中学生多读有思想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