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这道作文题富有思辨性,要求考生平时训练辩证的思维。理想与现实,别处与此处,过去现在与未来,虚幻之光芒与实地之奋斗,向往中的美好与庸常中的价值,有趣与有用……这一系列涉及生命内部与外部的问题,都体现出世界的矛盾与统一。考生如果生活中有过这些思考与感想,写起来就会有感而发。比如,幼儿园时羡慕上小学,小学时盼望上中学,中学时努力考大学……等到达了期盼之地,可能又会觉得还是以前的境地更美好,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对未来境地的向往与追求……
(三)这道作文题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套作现象。关于“套作”,历来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也是标准不一难以把握的问题。一般只将明显生拉硬扯或穿靴戴帽之作视为套作,即文章与题目的范围与逻辑完全不吻合,明显套用别的文章。当然也有“套”得高明的,考生能将别的一篇或几篇文章加以整合改造,使其能恰当地与题目的范围与逻辑吻合,这种文章就不能视为套作,因为这是借用,是“拿来”。实际上能这样做的考生思维水平是比较高的,是写文章的“高手”(其实多数写文章的是不断借用然后才有创造)。现在确有不少考生因为思维水平和语言水平欠缺,只好考前准备几篇现成的,上考场胡乱套用,这甚至也被不少老师当做没有办法的办法。怎样防套做?首先就要把好命题关,让考生很难套,一套就露馅。怎样命题更利于防套作?这不是本文论述范围,很难一两句说清,但总的来说,就是适度提高审题难度。这个审题的门槛最需要谨慎把握。太低,容易套作;太高,又容易脱离考生实际。
广东高考自主命题以来,一直在防考生套作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从实践来看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今年这道题进一步减少了套作现象,当然相应地也抬高了审题的门槛。
(四)这道作文题,增强了语文高考卷的人文性(或曰思想文化性)。实际上,广东虽不是什么“文化大省”,但近几年广东高考的作文题,比之那些号称“文化大省”“人文大省”的高考作文题,其人文性毫不逊色,甚至略胜一筹。当然,广东有些年份的语文高考卷,由于其在某些方面的文化底蕴相对薄弱而受到一些诟病,比如文学类作品阅读与实用类作品阅读的选材。而今年,从阅读作品的选材到作文题的思想底蕴,都明显地向“阳春白雪”迈进了一步。同时,作文思想文化性的增强,也更有利于阅卷评分时区分度的把握,一定程度上避免作文阅卷的“保险分”现象,从而更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五)当然,这道作文题在如何更贴近普通中学生实际,如何把握考场限时作文的审题难度和写作难度方面,也有反思的余地。首先,广东近几年高考,采取新材料作文的形式尚为首次,虽然平常教学中有过训练,但内涵如此深刻的材料毕竟接触得少。何况,今年语文全卷的阅读量和答题量比较大,仓促之下,水平很难发挥。其次,这个材料的内涵指向,其思想深度与很多普通中学生的思想实际不太吻合。比如理想之光芒与现实之价值、有趣而有用的生活之类,尤其是对相当一部分理科考生来说,别说他自己想不到,就算老师分析给他听他也难以理解。加上材料之后没有任何阐释内涵和指出方向的导语,考生思考和写作确实有难度。向“阳春白雪”迈进固然不错,但也不能完全丢了“下里巴人”而“曲高和寡”。倡导学生读书固然很有必要,但在如今的实际情况之下,以低门槛来激发学语文尤其是写作文的兴趣,似乎比以高标来提升思想文化更容易达到目的。事实上,确有不少中学生尤其是理科学生越来越丧失了学语文尤其是写作文的兴趣,我们不能再以一些文化高标来吓跑他们了。何况,以一道考题来倡导读书,也是不可能担负得起的使命。再次,这道新材料作文题尽管经过分析之后有不少的立意角度和方向,但相对于前几年的作文题来说,其写作范围还是在很大程度上收缩了。比如,“不要轻易说不”“常识”“与你为邻”“回到原点”诸作文题,其题目并不是作文的具体内容,它只是一个框子,很多具体内容都可以往这个框子里装。而今年的作文题,其本身就限定了作文的具体内容,尽管这些具体内容是比较丰富的,但毕竟不能轻易把其他熟悉的东西往里面装。所以说,在如何更贴近普通中学生实际,以及如何把握考场限时作文的审题难度和写作难度方面,需要我们谨慎而不断地思考。
(作者单位:广州市东圃中学)
责任编校 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