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至于悬想的示现,则是把想象中的事情说得如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未来全然没有关系
③后来人们把这一词语用在修辞学中,当作一种辞格的名称
④在修辞学中,示现一般分为三类:追述的、预言的和悬想的
⑤追述的示现,是把过去的事迹说得仿佛还在眼前一样
A. ①④⑤②③ B. ①③④⑤②
C. ③①④⑤② D. ③④⑤①②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解答时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确定首句,抓住前后的衔接词、照应词。综合来看,几个句子的中心议题是“修辞学中的示现”,抓住前后的衔接词、照应词排序,第③句中的“后来”,照应前文的“本是”, ①是对③具体阐释,④⑤②是总分结构,⑤照应后文的“同追述的示现相反”, 根据“预言的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判定前面一句是⑤,AD两项排除,⑤句前是④;④句是总述句,后三句分别阐述“追述的”“预言的”“悬想的”,故②句应在⑤后。④⑤②排列的有BC选项,也可排除AD选项。举杜甫诗句为例是为了说明“修辞手法”,根据语感,顺序应为③①,由此可选C。
3. 语言表达题型。
“连贯”考点也常与语言表达其他考点(如得体、生动、鲜明等)及其他题型(展览前言、节目串词、图文转换等)在主观题中作综合考核。请看2012年广东高考题:
23. 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华南七中学生会举办了一个“四季花卉”摄影作品展,请你为作品展写一段前言,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语意连贯,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个字(含标点符号)。
【示例】“四季花卉”摄影作品展是由华南七中学生会主办的旨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活动, 这些展出的作品着重表现岁月流转而美丽依旧的自然美,它们凝聚了同学们的汗水与智慧,相信一定会给观众带来叹为观止的艺术感受。(比喻和借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及准确、鲜明、生动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材料要求写前言,做题时注意要开门见山,直接提示作品展的基本信息;言简意赅,围绕标题介绍作品展功能、目的及意义。字数控制在要求范围内。
三、备考指导
1. 抓中心:话题一致,意境协调。
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述一个中心。句序的安排必然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因此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在实际运用中,话题一致在记叙性语段中主要表现为一个角度和陈述对象的一致性;描写性的语段中主要表现为描写对象和角度的一致;议论语段中主要表现为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说明性语段中主要表现为说明对象、特征等的一致。意境是否协调即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格应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热烈欢乐,或直截了当,或隐晦曲折,或贬或褒。
2. 理思路:事理相承,前后勾连。
抓住句群中心后,要注意一段文字各句之间的排列次序,注意事理相承。主要有:①空间顺序,或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或从外到内,或从小到大,或从点到面;②时间顺序;③发展顺序,事物发生、发展、结局的经过;④认识顺序,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由感性到理性,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现象到本质;⑤主次顺序,或由主到次,或由次到主;⑥轻重顺序,或由因到果,或由果到因。在解题时,如能理清这种内在的逻辑性顺序,按照相应的逻辑顺序去筛选,就能提高正答率。同时,还应注意语段内容的前后勾连,如:①内容的前后照应;②句式结构的前后照应;③指示代词和指代内容要尽量靠近;④对事物的肯定否定要瞻前顾后;⑤设问要有问有答;⑥本体喻体应对应合理等。
3. 看标志: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看标志是解答连贯题,尤其是选择题型的切入点。①看关联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②看关键词语的重复出现,相同的短语,相同的句式的重复出现。③看暗示性词语的使用。“换句话说”,表示等同关系;“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先前”与“后来”,“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所谓”表示有所解释;“例如”表示举例等。④如果排序的内容无明显逻辑关系,区分度不大时,则考虑音韵是否和谐,要符合诗歌或语句在字数、句式、平仄、音韵等格律方面所特有的规定。
4. 勤练习:有的放矢,厚积薄发。
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连贯”考点题型虽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备考中要明确考点,熟知题型,掌握方法,专题练习,这样,语句连贯衔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作者单位:梅州市梅县东山中学)
责任编校 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