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策略】
对于句子翻译,可先从命题意图、得分点角度考虑,后从文脉、语法结构与词语区间位置角度推断语义。具体如下:
首先,把握命题意图。一般来说,命题者对文言知识考查,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侧重点不同。句子翻译虽然离不开字、词、句的考查,但其有所侧重。例如,今年考题,第一道考查实词“歉”“乐”“去”。第二道考查双音节词“风俗”,虚词“以”及省略句。第三道题既考查实词“风”“竟”,又考查状语后置句“于淮南”。总之,句子翻译,以实词为主,而实词中的一词多义、古今义,却是重中之重。再者,知识点大多涉及课内。例如,“去”,是一词多义。这是考生较为熟悉的。例如,“去国怀乡”(《岳阳楼记》)“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等课文中出现过。最后,注意命题者故意设置的障碍。初读句子时,定有困难,但要坚信自己,从容应对。
其次,扣住得分点。做翻译题时,经常会出现两种情况:①句意一看便知,似乎一目了然。其实,句中的某些词语,却是暗藏玄机。这往往是命题者故意设置的陷阱,也常常是得分点所在。例如:“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2011年广东卷)此句表面看来,难度不大。然而,“今天”一词,却容易古今混淆。再如,“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句中的“风俗”,亦是如此。因为文言大多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却是以双音节词居多。②句中个别词语,令人费解,而这种情况较为常见。这也是得分点所在,应仔细推敲。例如:“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句中的“歉”,一时不好理解。
怎样突破命题者设置的障碍,准确地推断出语义呢?
首先,依据文脉推断语义。对于翻译的句子,一是把它放在大语境(篇或段)下理解,形成初步的整体判断。二是把它放在小语境(上下文)下推断。例如:“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 “捐”有三个义项:①舍弃;②去除;③捐献或捐助。哪一个义项准确?首先将其置于全段之中来解读:陶澍自任藩司之后,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厘清安徽公款案,赈济水灾,引水入淮,设立乡村粮仓。其中,设立乡村粮仓一事,最靠近译句。由此,可以推断译句的大致内容,是与粮食之事有关。然后再将其置于上下文具体语境中,根据上文“年成不好就储备粮来赈灾”之意,紧跟的下文不可能是“年成好就舍弃或去除粮食”,这有违常理。故可推断其意为“捐献”。
其次,依据语法结构推断语义。句中不同的成分,往往起到不同作用。例如:“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句中的 “施”字,作谓语还是宾语?一时不好理解。表面上看,“施”是“实施”之意,因前有“其”,似作主语。其实,根据上文语意来看,陶澍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了,没能完成他的措施。据此,可推断“竟”字,是动词,“完成”之意,作谓语。那么“施”,则应是名词,“措施”之意,作宾语。再如:“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是动词还名词?一时不好判断。从成分分析看,“樵”前有动词“取”,可见“樵”是名词,作宾语,应是“木柴或柴火”之意。
最后,依据词语区间位置推断语义。词语区间位置的不同,往往有暗示之意,也可起到互译作用。一是从上下文相邻句子对照分析。例如,“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句中“歉”字,一时不好理解,但可从后一句中的“乐岁”得到暗示,其义为“丰收之年”或“年成好”。因而,可以推断“歉”的意义是“荒年”或“年成不好”。二是从本句相邻词语对照分析。例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句中的“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相邻“幼”字来帮助的话,可以推断是“年幼”之意。
【参考答案】
(1)收成不好(就把粮食储存起来)以备赈灾,等到丰年再捐献出粮食,此法大略像“社仓法”,却去除了它的弊端。
(2)(陶澍)创作编辑了《安徽通志》一书,表彰忠臣孝子节妇烈女,以此来勉励(人们崇尚好的)风气和(沿袭好的)习俗。
(3)(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现这政策。
【备考启示】
鉴于上述试题的分析,在文言文备考时,应重点突出翻译。要想突破翻译,注意强化两个方面:①强化知识积累。夯实基础,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翻译,离不开对字、词、句的综合考查。因此,应注重课内学习、分门别类,加强记忆。②强化解题技巧。在解题之时,掌握并运用好依据文脉、语法结构与词语位置来推断语义的方法。
(作者单位:韶关市曲江中学)
责任编校 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