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较鉴赏。这类题型是近年来高考古诗词鉴
赏题出现的一种新题型。这种考题,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2005年有4套高考试卷(上海卷、浙江卷、湖南卷、辽宁卷),2006年有3套高考卷(重庆卷、湖南卷、湖北卷),2007年有5套高考卷(重庆卷、湖北卷、江西卷、浙江卷、辽宁卷),2008年有2套高考卷(湖南卷、广东卷)……2011年的湖北卷将刘敞《登城》与苏轼《望湖楼晚景》进行比较,2012年的江西卷比较秦观《江城子》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与教材中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异同,2012年浙江卷则比较钱珝的《未展芭蕉》和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的异同。
(2)探究。这是新课标考纲特意提出的一种能力层级,本是对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散文)的考查要求,近年来则移用到古代诗歌鉴赏题中。
如2012年全国课标卷《思远人》第2小题:“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又如2012年北京卷第2小题: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
再如2012年江西卷第2小题: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从某种意义上讲,江西卷的比较鉴赏也可看作是探究题)
(二)试题评价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古代诗歌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高考对诗歌的考查就是要引导广大师生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从古代文化中汲取营养,以提高广大考生的语文素养。江西高考命题人甚至提出“回归教材,回归语文能力本位,导向读书,丰富人文积淀”的命题思想,多年来一以贯之,坚持不懈。综观2012年全国17套题的诗歌鉴赏题目,笔者发现,这种导向是十分明显的。所命试题也涵盖了内容与形式的方方面面,考点分布均匀,题目难易适中,答案简明规范,题量和分值较为合理。而比较鉴赏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则是近年来诗歌鉴赏题的一大亮点,与新课标的要求十分吻合,应引起广大师生的密切注意。
尽管命题人的初衷是要考生“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但考生的实际阅读鉴赏水平还是比较低。以2012年江西卷为例,第⑴小题全省平均分为1.98分,第⑵小题全省平均分为1.67分,累加起来平均只有3.65分。可见,我们的古代诗歌教学依然任重而道远。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针对高考命题要求和考试鉴赏能力的巨大反差,笔者建议要加强古代诗歌的教学,基础年级重视必修教材中的诗歌单元和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毕业年级着重专题复习指导,并相机进行强化训练。
(作者单位 江西临川一中)
责任编校 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