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在问题的设计上更简明清晰,直接明了地引导考生如何答题。如第(1)问:“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考生一看就知道是要答“表现手法”;而同样是“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其它省市设题则更加含蓄隐晦,比如:2012重庆卷是这样出题的:“(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答案: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化。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颔联写景上的表现手法,考生是能赏析到的,因为诗词中色彩的对比、映衬以及意象的罗列等表现手法,他们比较熟悉。
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多种色彩的组合、对比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比如“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明丽的色彩组合,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比如“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生命般的绿色和友谊般的红色,在雪夜,竟为小屋里的诗人,抵挡住了寒气,也消解了一份寂寞。
意象罗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表达方式,即全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效果。比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考生非常熟悉,这两句话把作者岳飞高尚的人生观,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既形象又很有诗意。比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千古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名词艺术地排列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凄清的图画,三个看似独立的景致之间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晓风”与“残月”,一个明快一个衰寂,一个触觉一个视觉,多方位地对比明显地写出了词人心中的惆怅,让人产生共鸣,一齐感伤。
总之,回顾近年来的诗歌鉴赏命题,降低诗歌阅读与鉴赏难度的命题意图明显,且效果同样明显,对于“阳春白雪”的诗词鉴赏,考生已开始渐渐亲近,甚至有了把握与信心。
2012年诗歌鉴赏饱含学生意识,在题材选取、出题形式等降低鉴赏难度上的用力是积极的,但不足也是存在的。中学诗歌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引领学生步入诗词的语言美、情境美、思想美。首先,《余杭四月》是一首很规范的律诗,诗味就比较淡。其次,需下工夫去“品”、去“咬”、去“赏”的字词与情境在颈联,出题者恰又放过去了。所以,很可能考生答题答得不错,也拿到了高分。但他们也许并非就走进了诗歌诗情诗意的世界。
要走进诗人“闲适而悠游”的情怀,“滑”“舞”两个字的品味是绕不过。“一晴”说明之前在下雨,所以江河水满是写实,水涨船高,船“滑”行水上是写实,也是写虚,是作者轻快心情的写照;“风轻”是写实也是写虚,风中有春的暖意,有草的气息,有花的香浓,怎不叫人心旷神怡;“袖影翻”是写实也是写虚,春风拂袖,袖影舞动,风本轻风,何来翻动一说?余杭是丝绸之乡,作者又立于船头顺风顺水,轻盈的衣袖自然翻飞得起来,但“翻”字,最传神的妙处还在于形象地传递出了作者途径中赏心悦目时内心的飞扬!
2012年的诗歌鉴赏让人欢喜的同时,也让人产生了淡淡的忧愁。毕竟诗歌艺术需要品鉴欣赏,诗歌不能成为仅供考生答卷得分的一道题目!
(作者单位:深圳市光明中学)
责任编校 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