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韩开春散文印象
2012年,广东高考文学类选考选用了韩开春的《荷叶》,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出自韩开春散文集《水边记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2010年《散文》选载了这篇文章(人民文学出版社)。通过图片和文字解说,介绍了26种水生植物。通过个例,分别讲述了它们的形态、产地、生态环境、生长特点、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等。有的结合了民间传说、诗歌、古籍,有的穿插了作者的童年趣事等,不仅能够让读者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让读者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作者的那个年代,农村是老人和孩子的天堂,苏北的乡村,更是水样的世界。一个人童年的生活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记忆,它会给人们涂上一生的底色。水花生、兰花草、睡莲、芦苇、芋头、稗子、水莎草、水蓼……这些植物,它们大多数是人们的老相识,长在乡村广袤的深沟浅畔,昂扬着独属于它们的卑微的绿色。当然,卑微是我说的,对于它们来说,没有卑微或者高贵的分别,它们只是自顾自生长,根本就不会在意这个世界会如何看待它们——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水一样的童年,水一样的记忆,沉淀出水一样的文字。梭罗《瓦尔登湖》里的一句话:“春光常在,和煦的春风暖融融地吹拂,抚慰着那些没有种子而繁衍的花朵。”风不停地吹过来,轻柔而和缓,水中的植物们,绿色的叶片上缀着细碎的阳光,窈窕地在清波上款摆着腰肢,若娇柔女子般妩媚。如若没有人疼惜,她们的芳华,在季节之后,会不会成为一件寂寞的事。
这些水中的事物,是独具着一颗如水般澄澈的心的。我们每个人,行走在红尘深处,为着生存,为着欲望,忙不迭地追逐着,脚下的步子匆促而迷茫,即使路边有什么风景,也是无暇顾及的吧。而他,却能独对了波上寒烟,入目皆是绿意葱茏,是有福的了。或者也可以说,水中的这些精灵们,得遇这样一位知音,是有幸的了。
二、原文照登
荷 叶
韩开春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③其实,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脚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或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呱咕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大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