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选自《2010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三、水样的世界,水样的文字
因为源自于与作者相同生活的童年记忆,《荷叶》留给笔者的是深深的共鸣,那种“一伸手挖出一个小水塘,一场小雨就能淹了小村庄”的水的世界里,就在这水边,记忆怎能不与水相连,于是汪汪汇成水样的文字。
这些生于水中长于水中的植物,令人想起《在水一方》,很自然的记住了《诗经》里那段:“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水生的植物,触目即是,这些水边绿色的精灵们,各个都是小孩子的玩伴,提醒着那些寡淡的岁月中无法忘怀的幸福,如此生机勃勃,充满着高涨的生命热情!韩开春用他浓淡相宜的笔触,娓娓地向我们讲述着,由草本身而拓展开去,演绎着与它们相关的种种故事。
我读着它们,这些令我既熟悉又陌生的草们,心中暗暗惊讶作者怎么会有如此独到的目光,又如何积累了这么广博的知识,打开他的文字,你简直就是在翻阅着一部水中植物的百科全书,他的笔纵横开阖,由点及面,由此及彼,他就像一个细致的画师,在我面前,打开了一幅幅美妙而又精致的画卷。
“与枯萎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命力。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落下它们的小飞机,歇歇脚……”(荷叶)沉浸在这样的文字里,周遭的世界也成了清凉的。谁还会在意是不是有夏日的燠热纠缠呢。我只恨不得也成了青青荷叶上流连着不肯离去的一只小小蜻蜓,扇动着薄薄的轻纱一般的翅膀,静下心来,管它浮世繁华,管它人情冷暖。
散文是本真的,拒绝矫饰。因而,它也最大程度上坦诚着自己的内心。有生命的绿色,也有水的清亮,更重要的,是那字里行间淡淡氤氲着的芳华。它丝丝缕缕地弥散着,让每一个读着这些字的人,也不由自主地,沉浸到文字所营造的氛围里,一路回溯到过往的岁月中。
《荷叶》从残荷写起,记忆里的林林总总的片段便如鸟雀归巢一般翩翩而至,林黛玉、贾宝玉、李义山、初中的读书生活,恍惚间都拥挤在眼前。由残荷而又想到夏日的新荷,因为喜欢,作者开始洋洋洒洒,记忆的闸门瞬间打开,少不了蜻蜓、青蛙和荷叶下面的黑鱼,踩荷的孩子们、与荷叶相关的游戏、荷叶粥、荷叶包着的卤猪头肉与油条,荷叶清香入口,有滋有味。
《荷叶》的语言也恰如荷叶底下的水,无声无息却又韵致无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委婉的叙述中包蕴本真情思。
四、高考题目设置及解析
2012年高考选做题文学类文本阅读,是近年来考生选做人数最多的,原因在于文本朴实无华、文字质朴生动,贴近考生童年的记忆,而不是像其他老朽类的文学类文本,总是把对人生的感悟在老朽的年纪升华成哲理的思考,你让一个风华正茂的考生怎能体会?2012年在选考内容上,文本选择独具特色,不仅文字优美,赏心悦目,而且考生驾驭文本的能力可以得到极大的提升。
试题的设置也是考生日常训练中经常涉及的,答起来也较为顺手,试题分析及解答如下:
16. 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4分)
【解析】文学类文本多次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自然景物)。而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它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因此,环境描写在文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