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感受的不同,考生可以从第三节里找到这样的句子:“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这是因为作者的年龄、情感经历、身世差别,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男女有别,这一点,考题的答案无从涉及,因为从一些考生的解答之中就可以看到男女考生的显著区别,一个初中的男孩子,无论如何也不能体会感受如此多情的林黛玉的心情的。
答案瑕疵:这个答案,按照阅卷者来说是比较中肯和标准的,但是对于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再次掉入成人思维的陷阱。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作答本题时需要有个前提,就是了解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以及这个人物形象产生的背景,其次从文章中得出二者的不同感受是什么,再次确定二者为何会感受不同,林黛玉的感受基于她的身世,作者的感受来自他的生活,最后分点表述。
【答案】①林黛玉见到残荷想起飘摇零落的经历,有身世之痛;②“我”见到残荷想起“新荷”,觉得残荷无诗意可言;③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二者身世、阅历(经历)不同:林黛玉少年丧母,寄人篱下,身世凄凉,所以见到残荷犹见自己,将一腔哀怨寄予残荷之上;而“我”那时是初中学生,有着美好的童年,记忆中还有荷叶粥的香甜,二者感受自然迥然不同。
总之,2012年广东高考文学类文本选考题材、文本、语言、素材都能够切合考生实际,给考生以情感的陶冶,美文、美读、美赏,让考生的心灵得以净化,可以纾解考生应试的压力,愉悦考生的心情。
(作者单位:江门市开平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校 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