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难度的调整。今年整份试卷总体难度有所提高。如第3题病句题,误点较为隐蔽,语病类型有的重复,难度颇大;第4题连贯题,去年难度为全卷选择题中最低,今年干扰度明显提高了。第10题(1)要求指出诗的颔联在写景上运用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分析。颔联“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的内容不难理解,但要让考生说出表现手法则殊非易事。
细看考题,还有两点困惑。
一是声调的不同是否要作为字音题考查的内容?
第1题字音题,自2008年起,题型为每项三对双音词,加点字依次为音同音近形异字、形近字(形声字)、多音字,考查角度都是“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读音不同,具体包括三种情况:整体音节不同,如“聒噪/恬静”;声母不同,如“清雅/菁华”“旖旎/绮丽”“歧视/跻身”“橄榄/鸟瞰”;韵母不同,如“模具/模范”“赝品/鹰犬”“参谋/参差”。声调(字调)的不同,多年来都没有作为考查的内容。而在今年第1题中,作为选项的第3组是“处所/惩处”(“处”的读音“chù/chǔ”),不同的就是声调。这是不是表明:以后字音的声调,也要作为高考的内容了?
二是第5题、第6题是独自考查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还是两道题都混合考查实词和虚词?
从2005年到2011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的头两道选择题,都是按照考试大纲的说法(“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分开考查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实词都是名词、动词与形容词三种,文言虚词则都是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中的虚词义项。
而今年第5题D项,“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卒:最终”。“卒”在这里是副词,属于虚词而不是实词。
第6题的8个加点词中,则有3个是属于实词:
A项,出为川东道/结为婚姻,两个“为”都是动词。
C项,灾民赖之无失所/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第一个为名词,“处所”。
在以往的广东高考题的选择题中,“为”“所”各考查过两次,分别为介词或助词,都属于虚词:
2006年,环购衣帛,令妻为制衣衾/秦王为赵王击缶(为,替,给,介词)
2007年,郭具言所苦/其所涂留,似有春秋(所,……的,结构助词)
2010年,利为彼有/宜为报仇;(为,被/替,介词)
举家皆为上所杀/几为所误(所,与“为”构成被动,结构助词)
就是说,多年来,这两道题都是各司其职、畛域分明的。而今年出现的这种情况,是不是意味着,此后这两道题都会兼考实词和虚词?
今年的文言文段,在内容方面的命题点是较为充足的,而在语言方面,尤其是要提供四对8个虚词的例句,文段中可供选择的就显得贫乏了,题目的设计有的就难免流于勉强,考生难以根据语境作出正确的推断,就会影响考生的解题效果。
以上粗疏之见,愿就正于方家。
(作者单位:汕头市澄海中学)
责任编校 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