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作文也存在这种现象。居里夫人认为生于“任何时代”都可以,但要注意,她只是从个体生活态度的角度说“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我们不能理解成任何时代都是“好时代”,更不能把人类不断为争取美好未来的奋斗一笔勾销,教人去爱一切宽恕一切忍受一切而放弃对社会生活的任何严肃思考,放弃社会批判和对美好社会理想的追求。否则,杜甫写“三吏三别”就不该,白居易写《卖炭翁》就多余,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慨也是活得不精彩,清末的谴责小说或19世纪欧洲的批判现实主义乃至中外历史上的进步社会革命都没有意义……我们不能为了肯定自己的观点就片面否定别的观点,也不能把自己对某一时代某一方面的喜爱夸大为对那个时代的整体肯定。有的考生没有正确理解居里夫人所说的话,只强调自己能活得精彩有趣,自己能成才就好,什么动乱悲惨的年代都无所谓,包括日本侵华的年代。这种思考,这种价值观,令人惊讶。虽然你可以自由表达你的理解和选择,但社会价值观仍需要一个积极的导向啊!一些考生的作文初看很漂亮,但再看,就会发现其社会价值观不值得赞赏,例如欧洲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在批判那个百孔千疮的社会的同时开出的医治“良方”,诸如宽恕与爱或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之类,都有明显的局限性,即使今天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也不能将其视为救世的普遍真理,而我们有的考生却把它的意义夸大甚至绝对化了。
上述两大问题(其他如套材料等这里略去),反映了考生在应对今年这类观点选择自由度高、涉及社会价值思考而需要较多社会历史文化综合知识、较强论证能力和想象力的作文题时准备不足。
所以,高考之后有许多问题值得深思,首先一个重要问题是,高中作文教学的思路和方法的调整改进问题。
今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的命题倾向,让许多考生在考场感到措手不及,不少高中语文教师也感到意外。为什么?这与现在中学的作文教学思路和方法有关。据一些中学教师反映,现在不少中学的作文教学模式化非常突出,教师给学生讲的多是一篇作文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在中间罗列材料,而且把注意力放在开头如何吸引评卷员,结尾如何“有力”,材料用多少个和如何避免运用评卷员所不喜欢的材料(如用滥了的“死人”材料)等方面上。这种引导从应试角度看不是没必要,但绝不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和应对各种作文题目的能力的根本。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高,特别表现在论证能力上。每年选用议论文文体写作的考生都占绝对多数,但思维逻辑严密、紧扣中心论点议事用例、说理清楚透彻的,总是廖廖无几。好作文极少,平均分偏低,平庸作文多,主要原因就在这里。所以,中学作文教学一定要多花时间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特别是论证能力包括运用材料说明问题的能力训练。这种训练应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教师不能只帮助学生积累材料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他们如何“转识成智”,即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反过来用智慧驾驭、处理材料,要教学生学会围绕题目回忆联想材料、选用材料和把用材料与说理统一起来。其次,中学作文教学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帮助学生积累个别的、各自孤立的人事材料,还要帮助他们积累综合性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和对这些知识的认识,要加强社会学知识的学习。国外的高考作文较注重综合性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的考查,因此,考生的课外阅读量非常重要,他们甚至认为考作文就是要考查学生的阅读量。此说有一定道理,值得借鉴。
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高考作文给予的写作时间问题。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我认为,高考作文至少应保证给考生一个小时的写作时间。作文是考生语文综合素养和水平的集中体现,它不是靠死背记忆知识取胜的,最能看出考生的真水平,但时间过于紧促是难以让他们显出真水平的。目前从语文全卷的题量和答题的总时间看,作文的时间一般只有半小时,与国外高考(或高中会考)作文给予的时间(法国四小时)差距太大。要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考试总时间不变的话,建议减少题量,可以删掉“选答题”(文学文本和实用文本部分),理由是,“选答题”与“现代文阅读”是重复考同一能力。2007年广东卷增加选答题是出于体现对选修课的“关照”,经过几年的实践,这种“关照”没有实际意义,对中学是否重视选修课没有产生影响。因此,删掉“选答题”作为命题改进是可行的。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责任编校 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