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警惕“双重判断型”选择题的卷土重来和变型升级。“双重判断型”选择题在去年高考广东卷就已经出现了。如去年高考广东卷第29题中的“全国人大讨论和制定法律法规以行使决定权”就属于“双重判断型”,首先要对材料是否体现了全国人大讨论和制定法律法规进行第一次判断,然后在第一次判断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判断,即判断这到底属于决定权还是立法权;又如去年高考广东卷第30题中的“事例中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特有文化的部分,切合主题”,解答此题也需要进行两次判断,第一次判断是事例中有没有体现实践创造文化,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判断,即是“这种体现”到底是否符合了“主题”。今年的第34题也属于“双重判断型”,第一次要判断该创作者是否属于坚持创新和勇于创新,第二次判断是这种创新是否值得肯定。另外,今年该题可以说是在去年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变型升级,它不是问“这体现了”,而是对“倾向进行评价”,为此就一定要先判断出“创作者的倾向是什么”, 再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理论评价。
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达9.9%,2010年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中国在短短30余年创造了西方200多年才有的经济奇迹。西方经济学界以苏联、东欧为参照,不能合理解释中国改革与经济高速增长并行的独特现象,将此称为“中国之谜”。
材料二:中国经济在创造奇迹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盲目扩张产能和忽视流通的重要作用,导致了重生产、轻消费的倾向;居民收入增幅赶不上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增幅,造成了重效率、轻公平的矛盾;以高能耗、高投入所维持的增长模式,形成了重速度、轻结构的局面。
材料三: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中国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进一步坚定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信念,凝聚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2012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调研时指出,20年前邓小平南巡关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教导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1)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简析“中国之谜”的原因。
(2)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二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3)结合材料三,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断,并阐述其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1)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鲜明的特征,这是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基础。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
(2)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形成竞争优势,扩大内需促进居民消费需求; ③处理好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这一认识的基础; 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推动了这一认识的深化;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检验了这一认识的真理性。
现实意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重温这一论断有利于排除争论和干扰,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开放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
【赏析】本题中的三个小问分别针对三则不同的材料,大大减轻了思考的复杂性和难度。我们要善于对设问进行知识转换。第(1)问就可以转换为“中国改革与经济高速增长并行的原因是什么”。答案自然就落到了我国的经济制度和宏观调控的特点上来了;第(2)问提出解决措施要先从材料中找到问题,这就需要把材料中的问题用书本知识提炼一下,可归纳的问题有:忽略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没有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增长模式不科学等等,最后对这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答案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第(3)问的知识转换有一定的难度,首先需要把“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理解为一种“主观认识”,那就自然落到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等问题上来了,再把“阐述其现实意义”转换为阐述“主观认识”的意义,答案就落到认识的反作用上来了。
【点睛】高度重视高考答题方式由归纳法向演绎法方向的转变这一趋势。归纳法的命题与答题要求是从材料出发,从材料中归纳出相关知识原理,所答原理必须是在题目材料中能够得到体现的,如果材料中没有体现的原理或知识,在答案中就不作要求,即使回答了也不能得分。归纳法的命题在设问时有(下转第1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