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强调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又提出了校长专业发展的问题。校长专业化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下对校长队伍建设提出的时代要求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从某种程度上说,校长专业发展显得更为重要。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研究校长专业发展的问题,探讨校长专业发展的内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本人认为现代校长专业发展应该体现四个特性,即:时代性、区域性、个性和共性。
一、校长专业发展的时代性“治国靠相,平乱靠将”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相”与“将”发挥着不同的职能。而作为学校管理者,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校长的角色和职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80年代初期,倡导知识就是力量,校长普遍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属学识型校长;80年代后期,校长是一种职务,对行政负责,重管理,属管理型校长; 90年代中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校长受聘于教育服务市场的职业,肩负经营学校的重任,对教育服务质量负责,是经营型校长;而在课程改革的当下,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等关系重新建构,学校与政府、社会在办学和管理等方面进行权力的重新分配,校长成为带领师生实施校本管理战略,走自我管理、自主发展和内涵发展之路,属教育家型校长。校长专业发展就是在这一转型期提出的对校长队伍的新的要求。
校长专业发展作为校长持续专业提升的动态过程,指的就是校长为不断地提高学校的管理绩效,改善学校的管理作风和办学水平,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学习,不断地面对变化,不断地进修,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校长专业发展要求校长不但要具备提高学校管理绩效、改善学校管理作风的能力,同时,还要求校长既是一个管理者,又是一个领导者、经营者、服务者和研究者。
二、校长专业发展的区域性
不同国家,不同区域,因其教育发展和改革程度不同,对校长专业化要求也不甚相同。
一些发达国家对校长的要求偏重于有教育见识,公平意识,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和变革精神。比如日本要求校长具有献身精神和使命感,能顾全大局,不怕牺牲个人利益,有创新精神。美国要求校长具备7种能力和技能:(1)设计、实施和评价一个改革学校氛围的方案,要运用师生双方努力以形成并实现学校的目标;(2)懂得政治理论并能将政治技能用于获得地方、州和联邦对教育的支持;(3)制定一套系统的学校课程;(4)为一个包括学习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策略以及促进高水平成就的技术的教学管理体系制定计划,并加以执行;(5)设立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对此作评价的系统,以便提高教师的工作效果;(6)配置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便有效地确保学生学业成功;(7)进行研究和在决策中运用研究成果,以便提高制定长期计划的水平、学校运作效果和学生学习成就。我国台湾则从校务发展与评价、行政管理、教学领导、学校公共关系、个人特质与态度和事业发展等六大领域提出了国民中小学校长专业能力发展标准,共有19项行为、59个行为指针。
就我国而言,内地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校长的要求存在很大的不同。本人2006年从湖南怀化铁一中调入广州,感觉湖南和广州,无论在校长管理模式上,还是在校长的专业评价上,均大相径庭。前者,校长在人、财管理方面更为宽松;后者,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面,自主性大些,压力和责任也更为重大。经济发达地区还特别注重校长专业培训,关注校长的专业发展与评价,如举办“百千万人才工程”名校长培训班,开展省、市、区“名校长”评选与认定等。
三、校长专业发展的共性
“强使命、懂政策、知规律、悦领导、广知识、服群众,善决策、巧协调”,这八个方面不失为是对校长专业发展共性能力的高度概括。其通俗的解释,即要做到德才兼备。对校长而言,德才兼备即:既具有较高的专业精神,又具有良好的专业修养和专业能力。
校长的专业精神主要指其崇高的职业道德水平,敬业爱岗的工作态度,对社会、对民族、对学校和师生发展的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以及实施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学校的大局观。
校长的专业修养,是指校长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水平。校长要懂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等,要有比较宽阔的知识面。这就要求校长要加强自身学习,参加专业培训,进行考察、交流与反思。作为校长,仅仅拥有良好的专业修养是远远不够的。校长还必须具备四种专业能力:一是战略思维能力;二是决策能力;三是组织领导能力;四是评价和诊断能力;五是公关与协调能力。
(下转第9页)
(上接第126页)四、校长专业发展的个性
每个校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各自的长短之处。有人根据校长的不同特点,将现代校长分为五类:第一种类型为头马式的校长。“头马”即领头的那匹马。这类校长能高瞻远瞩,发现学校发展的目标、方向,找准学校发展的着力点,挖掘学校发展的基点,并率领全体教师,瞄准目标,占领先机,取得学校发展的胜利。第二类是空气式的校长。这类校长实行无为而治,自己不一定处处在场,但大家一样恪尽职守。第三类是木匠式校长。“木匠眼中无废木”。这类校长富有全局意识,能全面仔细的了解每位教师的兴趣爱好、特长,以人为本,发挥每个教师的作用,做到人尽其才,多岗多能。第四类是医生式校长。这种类型不是理想型的校长。因为这样的校长,看谁都有病,对谁都开处方,不是中药就是西药。
如何促进校长个性发展,使各类型校长扬长避短,并最大限度发挥每位校长的特长。这就需要开设多个具个性化的校长培训课程。就好比新课程为学生设置选修课一样。除了共性的人人必须学会、掌握的必修课程外,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修不同科目。选修课的开设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人注入生命力。如果把校长共性的发展培训比喻为必修课,那么为校长专业发展设计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制定适合不同类型校长发展的培训内容,就好比是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体现的是多样性和选择性,内容各有侧重,方法各有区别,但其目的最终是促进校长“个性发展”。
当然校长的个性除管理风格和能力外,还包括校长的人格。由于每个人的人格不可能十全十美,人格魅力再强,也总有不足之处。就此,可将整个班子看成一个独立的大的个体。在大个体中,若每个小个体都能弘扬个性,取长补短,精诚合作,将各自的人格魅力发挥到极致,必能实现学校最大的管理效益。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在考虑班子配备时,注意深入了解每位校级领导的个性特点,做到优势互补,实现优化组合。
总而言之,时代性、区域性、个性与共性,是社会转型期赋予现代校长专业发展的主要内涵。四者相互影响,层层深入,环环紧扣。时代性和区域性是背景,共性与个性是校长专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责任编校 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