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凸显和谐理念,社会意义深远。
助学金政策从制度上解决了家庭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使受助学生深切感受到了社会和学校的关爱。真正让部分上不起学的品学兼优的学生能上学,上好学。不少中职学校也得益于助学金政策而使招生难的现状大有好转,积极发挥受助学生在学习、守纪和感恩等方面的典范作用,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国家助学金政策已经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不仅帮助了一大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了学业,而且还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更多适龄学子不辍学,政策得民心,社会更稳定和谐。
(三)落实科教兴国,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就是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促进了教育公平;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社会主义优越性。
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国家助学金政策的问题分析
(一)“山寨”职校生是否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外延界定不清。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送教下乡”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工学交替” “顶岗实习”等五花八门的形式催生了所谓的“山寨”职校生。采取自愿报名、学校统一录取、注册入学取得学籍的方法,纳入当地年度中职招生计划,享受全日制中职学生待遇。目前国家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批农民工返乡且亟待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中职学校因地制宜地面向青年农民、乡镇企业职工、工厂工人、退役士兵、进城农民工、下岗轮岗职工开展职业培育培训工作。实行的是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教学点办到镇村,实践点设在田间地头;农闲时间集中上课,农忙时兼顾学习和生产,经考试、考核成绩合格者颁发中职毕业证书。国家对这一类型学生是否享受国家助学金界定不清。
(二)助学金资金结余较多,管理不够规范。
造成结余资金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中职学校流失学生较多,部分学校还存在多申报受助学生人数的情况,或者存在宁可多报也不要造成补助资金不够的被动局面,而且包括政府部门也存在在各个环节适当节余的思想和做法,当然也存在个别单位违规违纪挤占和挪用的现象。
(三)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助学金标准降低。
部分县区擅自将中央、省级助学金结余用于配套,或未按规定配套,因此降低了补助标准。中职助学金一些县区并未按上级规定比例足额配套,而是采取了消化中央和省级结余资金、差额配套的办法。部分县区因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而仅发放中央和省级下拨资金,使得国家助学金政策没有落实到位。
(四)申报不规范和发放不及时,落实国家助学政策时效性较差。
由于联合办学、学籍管理不规范等原因,存在申报重复和不规范现象,而且落实助学政策缺乏监督落实机制。由于政府部门协调、财政与银行之间的协调不力等原因,导致学生无法及时享受国家的补贴,比如2010级学生免费中职卡到2011年5月还办不下来。另外,助学金的结余部分财政将在年底收回,等到第二年5月再次下拨,部分中职学校没有及时将助学金发到困难学生手中,落实国家助学政策时效性较差。
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建议与对策
(一)实行高中阶段全免费义务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均GDP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建议在适当时候实行12年全免费义务教育,进一步使所有家庭适龄学生都能够接受职业教育,进一步扩大政府惠民力度,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有效预防个别学生乱花乱用国家助学金。
(二)厘清 “山寨”职校生享受国家助学金的政策问题。
对于各地形形色色的“送教下乡”的所谓 “山寨”职校生,关键要区分界定清楚。“送教下乡”既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需要,也是提高国民素质、掌握再就业生存技能的需要。这是国家大力所提倡的,因地制宜地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也符合相关学籍管理规定。是否享受国家助学金,关键在于有没有对“送教下乡”的系列政策和措施进行规范、指导。对于那些招收返乡农民工及农村社会青年在校本部进行集中教学和管理,或者经批准确需在校外设置教学点的按照全日制教学相关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组织教学,确保课程落实、课时落实、实训基地落实、学生学业成绩测量与评价落实、监督管理落实的应该给予扶持并享受国家助学金。同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