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学好数学,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味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志趣,促使其主动地探求知识,研究规律,把握方法,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一、利用教师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交换思想,交流感情的桥梁。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对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作用。良好的教学幽默艺术具有快速弥漫性和情绪感染力,恰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
1. 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言艺术。生动流畅的语言,如涓涓细流沁入学生心田,使学生感到舒服熨贴。规范准确的数学符号,能体现出数学式子的简洁性,内涵的概括性,方法的科学性。例如乘法分配律用数学式子表达是:(a+b)c=ac+bc。这种准确,规范而又简洁的表达形式,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上得幽默有趣,学生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并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使整个教学过程高潮迭现,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例如在一次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中,教师让学生解答一道鸡兔同笼的问题:有头100个,腿240条,问鸡兔各有多少?学生看到题目,议论纷纷,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笔算,始终算不出结果。鸡的两条腿和兔的4条腿在捣乱!于是,教师说:“我命令,全体兔子立正(像人一样两脚着地)提起前面的两条腿。”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个个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教师说:“现在,兔子和鸡的腿数相同了,上面有100个头,下面有多少条腿呢?”学生齐答,腿数是头数的2倍,是100×2=200(条)。教师问:“和原来的腿数比,少了多少条呢?”学生计算后马上得出是240-200=40(条)。“这40条腿到哪里去了呢?”教师问。学生回答:“被兔子提起来了。”教师又问:“现在笼子里有多少只兔子?多少只鸡?”学生们欢叫道:“有20只兔子,80只鸡。”这样一个抽象而枯燥的题目,在教师幽默的教学中,变得那么浅显、生动而有趣,犹如漫天迷雾被太阳驱散,一切都看得明明白白。幽默与风趣,令学生们露出了欢快的笑容。
二、创设情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全方位地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需要创设良好教学情景,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教师走进教室的刹那,老师的神态、动作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上课情绪,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当教师走进教室,无论在此前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都要及时调整好你的心态和精神面貌,以微笑、轻松的姿态走进教室。
1. 从形象上获得学生心理上的认可,从而调动起学生的情绪。教师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非常重要,教师的眼神,精神状态都会影响学生。教师要有饱满的精神,朝气蓬勃的形象面对学生。
2. 要变教为导,把思考的权利留给学生。现代学生知识的获得不能只是从教师中得到的答案,而应该是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古稀腊哲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好奇是儿童的天赋,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有意义、有趣味的问题有其独特的魅力。课堂上应该根据该节的内容,精心巧妙地设计一些有意义的问题,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圆的认识》一课时,出示一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