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高教学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1. 课前引趣。课题引入,要巧妙地设置悬念,可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时,可先拿出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让学生回答把圆锥容器装满水倒入圆柱容器里,要几次才能把圆柱容器装满。学生会猜测说:“2次”,“3次”,“4次”。答案不一样,谁的才对呢。然后通过教师选几个学生来实验,结果是3次倒满,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2. 课中逗趣。教学中,要注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时时善于捕捉兴趣的效果,并不断地向自己提出新的要求,攀登新的高峰。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教学中运用生动的实物、图表、模型等教学手段,或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实验,引导他们在实验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引起学习兴趣。提示教学美,从教学的内容,巧妙的作法,运用优美的语言,结合美观的板书来创设美的意境,引导他们欣赏教学的美,让他们从欣赏中获得乐趣。
3. 课末留趣。课末要注意归纳、总结,总结时要留下悬念,使学生处在“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之感,保留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开展课内课外活动,保持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贪玩的年龄特征,使教学寓教于乐,利用课余时间,开设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活动课上,开展数学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习,获得乐趣。
小学生对故事特别感兴趣,他们会被“借牛分牛”、“猴子分桃”、“和尚吃汤圆”等故事深深吸引住,活动课上若结合内容讲故事,既能培养学习兴趣,又能巩固初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智能。
介绍数学的发展史,数学趣闻、趣事。数学家的成就等,可以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学习兴趣得以加强。
举办课外数学小组,把那些自愿参加课外数学小组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一周一次的课外学习活动。数学小组的活动不仅丰富和加深了小组成员的数学知识,同时还吸引了小组外的许多学生。
五、通过“问题解决”,体验成功,激励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美国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非常重视解题教学,他指出“掌握数学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是善于解题,而且善于解一些要求独立思考、思路合理、见解独到和有发明创造的题。”他认为,“一位好的数学教师或学生应努力保证好的解题胃口”。通过“问题解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维持,一般要以足够的思维刺激为条件,教师要抓住教材中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或目前社会上的热点题进行处理,找出新知识在旧知识中的生长点,让学生感到新知识的产生势在必然,其实事物总是互相联系的,同时又要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发现问题,进而积极思维,确定解决策略,并迅速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不断成功,会带来内心无比的快乐和自豪,从而对学习产生亲切感,有助于激起进一步的动力,激励学习兴趣。
六、对学生要多赞扬和鼓励
在实行新课标的和谐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扬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充分运用赞扬的形式,对学生的各种积极地表现给予鼓励,学生也会在这赞扬中,对学习充满信心,获得成功感,从而能够使学习兴趣得以保持。低年级学生尤其需要教师的赞扬。美国电影《师生情》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中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这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扬道:“你真厉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老师一句赞赏的话,就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教师的一片赞扬声中培养起来的,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也在教师的一片赞扬声中得以维持与激发的,学生对教师不产生畏惧感,也是在赞扬声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在赞扬声中更容易建立起来。
责任编辑 龙建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