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构建“网络式”心理健康体系。
首先,学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小组。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体系,实行层级管理,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开展心理问题调研、商讨对策、及时反馈实施效果。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有效开展。
其次,可以开展“心灵相约、快乐成长”的心理咨询服务。每天安排心理专、兼职老师值班,给来访的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困惑给予指导,帮他们排忧解难,对个别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转介到专业的咨询机构救助。心理咨询室应该成为学生“快乐的小天地”,学生可以敞开心扉,吐露心声,把来时的郁闷一扫而光。还能让学生学会调适情绪,立志向、认识自我找回自我、保持稳定情绪。
再次,利用学科渗透潜移默化。课堂是师生心灵沟通的重要渠道。教师通过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教学情境及教学组织形式,有意识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 建立“网络式”家校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难以完全改善学生心理环境,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因此,家校紧密合作,才能有效预防和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实践证明,“网络式”家校合作模式可以密切联系家、校,准确及时的把学生问题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避免问题的出现和恶化。
(三)社会重视,社区关注,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城市新移民子女的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有效教育措施的落实,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重视和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环境。例如,关注流动务工子女入学的教育政策的制定;开展外来工子女实践交流活动;青少年心理咨询志愿活动;促进流动务工子女融入城市等措施,都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开展。
(本文是广州市海珠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教师专项课题(C类)《城乡结合部小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及矫正实践研究》立项号2012C073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黄日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