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之间正向期待的情感关系,有利于学生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的产生,并进而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高效进行。“有关心理研究表明,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中的学生,对作业的态度积极、自信度高,知觉范围广、思维灵活、操作快捷,学习主动性强、学习效率高。”3
师生之间正向期待的情感关系,有利于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通畅,增强相互间的信任。学生给予教师的理解、鼓励和支持,给教师增添激情和动力,钻研教育教学规律,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关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取得更大的教学成就。
2. 有利于师生情感和人格的健康发展。高校师生正向期待的情感关系,师生之间情感交流通达、顺畅,同质发展,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对于自身存在的价值的认可,充分信任教师,愿意把自己学习、生活过程中的种种情感体验与老师交流和分享,及时在情感发展上得到教师的指导,受教师美好情感动力的驱动,不断完善自身人格。同时,学生给予教师的情感回馈,也会反过来给教师以鼓励和支持,享受到美好的师生情谊带来的愉悦,增强教师的成就感,激励教师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有效避免和克服职业倦怠,健全其人格。
三、构建高校师生正向期待的情感关系的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重视情感价值,为师生情感期待“去零”
情感因素对于教育教学的价值特别,意义重大,然而未能被全体高校师生所充分认识。部分大学生没有意识到师生交往对于教学,对于自身的全面发展的意义;不少老师虽然主观思想上有认识,然受种种因素的制约,实际行动上未能重视。为此,切实提高师生对于情感因素的特殊价值的认识,真正注重对于情感关系的相对方、师生情感关系本身的期待是克服部分师生中存在的师生情感关系“零期待”现象,构建高校师生正向期待的情感关系的思想认识基础。
(二)增进相互理解,寻求价值共识,为师生情感期待“减负”
“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会谋求一致性,而在共同允诺关系基础上的进一步交往导致共享的识见和价值观的形成。我们认为,对于相互间的关系抱有共识,往往在情感体验上也很相似。”4
高校师生情感关系存在扭曲,彼此隔膜甚至于冲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师生之间相互理解不够深入,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缺乏共识。高校师生情感关系上存在着方方面面的“负向期待”:教师期待密切师生情感关系,而不少学生信奉“与教师保持距离”;教师期待着学生“勤学好问”主动与其沟通,学生则期待老师“和蔼可亲”能主动关怀学生;教师期待学生成就“完全之人格”而部分学生受功利化影响,认定“知识即力量”“考分即命根”,期待教师只为“经师”勿为“人师”;部分教师特别是管理工作者只求学生人身安全、“不出事”,而学生则期待在师生交往过程中体验到快乐与幸福。
(三)增加交往频次,拓展交往深度,为师生情感期待“趋正”
交往是人的情绪情感状态的重要决定因素,人的整个情绪情感都是在人们交往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增加交往频次,拓展交往深度,是构建高校师生正向期待的情感关系的必由之路。
增加交往频次,要求:(1)师生彼此都能积极主动,多些移山大师“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精神;(2)经常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3)创设条件,吸引更多的教师与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在同一个校区,便利师生交往。
拓展交往深度,要求:(1)强化师生间情感性交往,扭转“工具性交往”“情感性交往”畸重畸轻的现状。“情感性交往”融情感交流于教育教学和科研过程之中,以培养和发展人的情感为旨归,较之于满足于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承的“工具性交往”,既为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教育教学价值所需要,更是高等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之内在要求。(2)强化师生间直接交往,扭转“间接交往”“直接交往”畸多畸少的现状。时空条件的制约,现代通讯、资讯条件的便利,师生交往日益间接化,然而,师生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往”在密切、谐调师生情感关系上较之于“间接交往”更为基础,更为优越。
参考文献:
1. Linston,D.& Garrison,J.Teaching,Learning,and Loving:Reclaiming Passion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NewYork:Routledge Falmer,2003.5.
2. 方增泉等. 师生关系,谁先迈出交往第一步?——时代变革中的大学师生关系调查[N]. 光明日报,2014-07-15(15).
3. 刘世清. 刍议师生交往中的情感关系[J]. 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3(3):80-83.
4. Michael Boiger, Batja Mesquita. The Construction of Emotion in Interactions, Relationships, and Cultures [J].
责任编辑 潘孟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