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研究的进程
1. 理论培训。
课题论证阶段,学校就成立了课题小组,并进行了具体分工。经过课题组成员通力合作,积极搜集资料,查找相关论文依据,并对本校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进行分析研讨,最终定下了该课题研究方向,制定了课题方案,经过课题小组成员讨论完成了开题报告。为了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学校组织全校数学教师按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开展各种形式的理论学习培训,一年来,涉猎了大量关于有效教学的理论文献以及有关课堂练习设计、课堂训练的实施、课堂评价等教学论文或教学设计,观看了很多特级教师和各级比赛课录像,想方设法提升自己的相关理论水平。并且尽量创造机会让课题组成员多出去听课、培训,拓展视野,增长见识。
2. 实践探究。
课题定下来后,学校再次组织课题成员深刻领会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进一步建立科研信心,增强科研能力。为保证科研质量,要求每节校本教研课都要做到“六个要”:一要集体备课,二要重视堂练,三要全员听课,四要说课反思,五要评课短文,六要形成论文。每节研讨课都要经过个人构思设计——同级交流讨论——修编教案——科组听课评课——教者课后反思——全员评课短文——组长综合评价的教研过程,课题探索过程中,且深入研究课本文本,充分挖掘课本资源,注意结合生活、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想方设法设计出有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等的课堂练习题,为有效的课堂训练提供优质的题源设计保障。我们还重视课堂教学艺术的提高,通过反思总结一节课的得失,来改进课堂教学,力求做到提高课堂的实效,努力探索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促进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所发展的课堂训练模式。评价方面,我们注意根据学生认知、情感、思维的差异,尝试探索对学生进行公平、适时、适度的即时评价艺术,并鼓励教师长期进行。
二、课题研究的阶段收获
一年多来,经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有效课堂训练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研究》课题的开展,促进了我校数学课堂训练的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只重视对知识点的教学研究,而相对不太重视堂练或者重量不重质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1. 理念提升。
课堂训练是一节数学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数理,掌握技巧技能,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堂练是否有效是一节数学课的关键。所以教者要读懂教材,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既要整体考虑堂练的方式,又要考虑堂练的具体内容,把握好堂练的度和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具体实施堂练的过程中我们还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堂练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在堂练过程中确有收获、发展思维、养成习惯,提升数学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题开题以来,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意识和素质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和思考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对课堂训练的有效性设计、实施与评价都有独到的个人见解。精巧的课堂设计,深刻的课后反思,精彩的点评是我们的教研常态,课题组成员都按要求根据教研课实际写出了相关论文。
2. 实践感悟。
堂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训练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提供和创设适当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所以,有效的课堂训练更是学生减轻学业负担,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举措,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让数学课堂训练教发出新课程的气息、更有效,是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共同思考的问题。
(1) 课堂练习的设计原则。
针对性和层次性。堂练设计首先要有针对性,就是根据内容和目标准确把握知识的重难点。其次要有层次性,就是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一般到变式、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经历刻苦学习后获得成功、快乐的体验,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学习。
多样性和趣味性。多样性是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