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赋予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今天,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新型人才。在培养造就这样一种新型人才的过程中,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这样两种性质,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把德育列为教学的一项任务。完成了这一任务,语文教师才算是对学生全面负责。我们许多学生常常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升学,如果升不了学,也就无需读书。像笔者这样的普通农村中学,学生的知识基础普遍不那么好,有的甚至差的离谱。尽管教师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地传授知识,可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教师往往难以上课。这时,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学习目的、态度等根本问题,也就是德育问题。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呢?
语文教育界经历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证明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这两项任务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教学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呢?笔者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既使学生学到、完成系统的语文知识,提高听读说写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陶冶学生道德情操。这里的关键在于一个“寓”字。
德育的范畴是很广的,且不同年龄、不同阶段、不同的学生实际、不同的教材,德育又具有不同的内容。德育寓于语文教学之中,必须切合具体实际,有的放矢。
一、教材蕴涵着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钱塘湖春行》《黄河颂》《三峡》等课文,写的是祖国江河山川的美。我们教学这些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把文字符号转换成色彩绚丽的图像,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并把平面的图像转换成立体可感知的江河山川幻景,然后让自己的思维走进这些景物之中,使自己感受到祖国河山的美。又如《谈骨气》《过零丁洋》等课文,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文章、诗歌,读来亲切感人,激人奋进,使大家认识到根本原因就是文章诗词中表现出了爱国英雄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胆忠心。通过学习,学生不但学到语文知识,而且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意识。
二、教材在完善学生价值取向,形成个体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孕育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他们身上,无不闪烁着我们民族最耀眼、最动人、最可以世代相传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因此,在分析这些作品时,我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伟大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久而久之,使学生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培养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品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思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战斗精神和崇高境界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伦理道德观和做人的道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生漂泊潦倒,却始终关心人民疾苦、祖国命运的杜甫等震人心弦的艺术形象,他们优秀的精神品质,在教材中熠熠生辉,使学生受到心灵的净化,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人是矛盾的集合体,人心灵世界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无时无刻不在斗争着。一个人如果没有自我完善的精神,他的生命之舟就会随波逐流。有自我完善精神的人,则能够用自己的意志调动心灵中的真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