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以训练学习的议论能力为主,环绕某一件事或某一个问题,让学生发议论,写作议论文,学生往往说不了多少句。就拿笔者教的2010届初三(3)为例,有好几个学生基础差,无心读书。一次,英语老师批评一个课堂伏台睡觉的学生,他不但不虚心接受教育,反而无理顶撞老师,说:“我睡觉不学,是我自己的事,既不影响你讲课,又不影响同学听课,关你x事!”气得这位青年女教师一时不知如何应付。事后,笔者除了找这个学生个别谈话教育外,还进行了一次颇有教育和教学意义的作文训练。
一节语文课,笔者让学生们就这件事展开讨论。课上,笔者说明是对事不对人,类似这样的现象,不仅我们班有,其他班、其他学校都会有。我先让学生们四人一组,分组讨论后,由小组长在课堂上发言,漏了的再由别的同学补充。课堂上,大家很活跃。讨论中,有人持“无关紧要”观点的,他们是少数,大多数学生都觉得睡觉不对,但怎样不对,又说不出多少来。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发言,学生们摆出了一大堆睡觉的害处,归纳起来有:违反《中学生守则》、影响同学学习情绪、不尊敬老师、有损集体荣誉……说明影响同学情绪时,学生们在生物课上学到的条件反射的术语也用上了。笔者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们讨论一个中学生该怎样做才对?讨论完毕,我看火候已到,布置了以《小议“无关紧要”论》为题的议论文写作。写作前,学生认真复习了有关驳论文的写作知识,尤其强调了写驳论文要力求做到:不要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要抓住敌论的要害、本质,针锋相对的批驳;不要就事论事,要分析,提高到理论上来批驳;批驳要恰如其分,说在理上。学生们都轻轻松松地完成了这次习作。
有了道德意识是一回事,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又是一回事。寓德育于语文训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自我教育上。自我教育就是自己努力获得良好的思想品质,它以自我意识为条件,通过自我努力来实现。
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班级里有些淘气的学生,别人在做作业,他们不愿做,或不会做,于是便淘气,干扰别人,尤其是自修课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无所事事,违纪也就必然的了。对这类学生,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让他们练字是好办法之一,可以先从练字的意义说说,然后要求他们觉得无所事事,或心烦意乱什么也写不进去的时候,就练字。这样一来可以稳定情绪,磨炼意志,另外也避免了干扰别人学习的不良行为。例如笔者所带2010届三(3)班的小黄、小何、小梁等学生,笔者从初一开始就要求他们这样做了,而且规定他们以每学期所学的古诗词和要背诵短文为练习的对象进行练习,还在他们中开展竞赛结果,字有了进步,要背的课文让他们练熟了,又改掉了纪律上的毛病,综合素养提高了,自己也体会到进步的欢乐。
笔者所带2010届三(3)班学生在初一时素质在级中是比较差的,可是,经过三年的努力,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浓,成绩不断提高,在2010年中考中,语文超番禺区语文平均分3分多,因为笔者经常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高,中考综合成绩由平时第三上升到年级第一。所以,笔者觉得搞好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总之,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配合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有序、有度地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把握好教育契机,在“寓”字上下工夫,把握住语文知识与德育的最佳“渗透点”和“结合点”,以学生为主开展活动,这都有助于增强语言文字学习和德育的统一,既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也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可谓是一举两得。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师才能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教学任务。
责任编辑 邱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