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读点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帮助学生迅速理清思路,抓住文章精髓,达到对课文内蕴的透彻理解。起到“执一御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研读点找得是否准确是实现语文阅读课堂高效教学的关键。那么,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什么样的研读点来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引爆其思维,提升其阅读境界呢?
1. 瞄准文眼,提纲挈领辐射全篇。
“文眼”是指文本中那些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的字、词、句和细节等,这些关键的字、词、句和细节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文章的主旨,因此它们在文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常常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阅读文章时抓住“文眼”,可起提纲挈领,辐射全篇之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其思想和语言的艺术性,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堪称文眼,它是理解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的一种淡淡的哀愁的一把钥匙,针对这句关键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种心境下作者眼中的荷塘又是怎样一番景象,这番景象与作者当时的处境有关系吗?进而让学生深刻思考这篇文章的主旨。阅读梁实秋的《雅舍》,可以让学生找出文眼,从建造简陋、环境荒凉和陈设简朴的不“雅”中品味出具有幽极的月夜之趣、情真的友访之趣、朦胧的细雨之趣、不俗的陈设之趣和自由的写作之趣的“雅”来。阅读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可以抓住文眼“韵”字,让学生从文中品悟出荷之“形韵”、荷之“情韵”、荷之“神韵”和荷之“理韵”。阅读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时,可以让学生从文眼“拒绝”一词入手寻找关键句,理解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特点,从“牡丹的拒绝”这一拟人化的题目中去理解文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手法。
2. 捕捉疑点,叩开文本理解的大门。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疑是思之源,质疑是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基础。在文本解读中我们如果能够抓住课文的疑点,引导学生去探求,就能迅速激起学生穷根探源的好奇心,帮助他们实现对整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可以说课文的疑点是引导学生向纵深推进理解课文的突破口。
于无疑处生疑,启发学生思维。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有些问题看似浅显,却蕴藏着文本的深意,往往容易被学生忽略,从而使课文内涵无法被挖掘与解读,造成了低效或无效的阅读局面。如果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于文本的无疑处生疑,鼓励学生展开深入挖掘,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也许就是我们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突破口。例如鲁迅的《祝福》中写祥林嫂改嫁后,夫死子殇,再回鲁镇时,“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这里似乎没有问题,浅得很,稍不留意就滑过去了。但,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就可见作者的匠心:为什么改嫁后的祥林嫂,人们并不改称她为“贺嫂”或“贺六嫂”,却仍叫她祥林嫂呢?鲁迅先生特别另作一段而突出之,难道仅仅是陈述鲁镇的礼仪习俗吗?通过讨论,学生便知晓,这正表现了旧社会对改嫁妇女的鄙视与奚落。
于看似矛盾处设疑,激发学生思维。有些文本往往将表面相互排斥而实质辩证统一的内容联系在一起,给读者造成了“自相矛盾”的错觉,令人费解。然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也就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有着深刻的含义。教学中,如果能抓住文中诸多“矛盾”大胆质疑,深入追问,引导学生去探究,往往能找到打开迷宫的钥匙,解读当自辟蹊径,推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往纵深发展。如鲁迅的《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