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中问题的设计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教师“提出自己准备好的具有激发疑问作用的问题”,并使学生沿着问题进行学习活动;第二种是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且把问题外显化,再提出自己的设想,从而促使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在具体的设计中,往往是这两类型问题综合应用,特别是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更是要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知识难点设计成问题串,由浅入深,有层次的让学生学会思考。比如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时,多数知识的实验较多,直观性强。学生一般都对该部分知识感兴趣,但是这些知识的呈现方式缺乏系统性,知识的表述以叙述性材料为主,所以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表面上觉得容易学,但往往其本质并没有完全理解好,从而造成知识凌乱、难以记忆与迁移应用。这时要引导学生走出困境,合理地设计学案中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下面通过一个案例片段的分析来进行说明。
【案例】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一课中,关于氯气与水的学案片段。
实验探究:氯气溶于水时是否与水发生反应?
(学生实验操作:①观察氯水的颜色;②取样,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硝酸银溶液、碳酸钠溶液,再观察现象。)
问题与讨论:
1. 上述实验中,氯水的颜色说明氯水中含有什么微粒?与硝酸银溶液、碳酸钠溶液反应的现象又说明氯水中含有什么微粒?
2. 为什么紫色石蕊溶液滴入氯水时先变红后又褪色呢?猜测氯水中使得石蕊变红,又褪色的粒子分别是什么?
3. 写出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观察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何变化。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实验观察现象的同时依据已学知识,在讨论中很容易推测出氯水中存在氯分子(Cl2)、水分子、氢离子(H+)、氯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