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生成性很多时候表现在学生的直觉思维上,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经验,也为直觉思维提供了必要的依据。例如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对于样方的计数,学生可以凭直觉思维判断:四条边线上的个体不能全部计数,只能取两条边上的。探究“温度影响酶的活性”实验,学生也可以预测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应该接近人的体温。
实验观察为学生直觉思维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在实验中非线性的“试误”,实际上也是促进教学有序发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这一实验,选用的药品多样化,如有吲哚乙酸(IAA)、萘乙酸(NAA)、吲哚丙酸(IPA)、吲哚丁酸(IBA)等;实验材料也没统一,可以是花卉或绿化树种。因此实验结果也呈多元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觉思维依据:①预实验有助于更准确的判断;②同一药品处理不同材料,最适浓度不同;③同一材料使用不同药品,浓度范围也有差异;④同一品种的植物使用相同的药品,枝条的老幼程度不同,对药品的敏感度也不同;⑤其他因素差异如环境温度、湿度、处理时间等,也会有不同的实验结果;⑥实验所得到的最适浓度,不一定是实践生产中的最佳浓度。实验教学的“不拘一格”,更好地促进教学系统非线性发展,形成实验教学中的“涨落”,进而促进学生学习系统的自组织。
① 曾群珍等.植物细胞渗透失水和吸水实验的创新设计[J].生物学通报,2010(10):48.
责任编辑 潘孟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