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效利用,发挥空间特有功能,增强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注重有效利用,变———变午睡室为活动室,在区域活动时间里有充分的空间支持孩子自主游戏。如:睡床搬起并整齐叠高,区域活动时拉上屏风,空间间隔出来,孩子在相对宽阔的区域里,利用起表演用的道具,如狮子头、凤冠等,就是一个传统文化表演区域;挖———深挖活动室里原有布局上的合理改造,让孩子从不同的高度感知周围、认识世界,利用相对私密的空间———小阁楼,开设神秘探索区域、娃娃家、手影剧场,有意境、有情境的空间更有利于孩子更投入游戏;伸———伸展阳台、教室角落创设区域,让空间的利用效率实现最大化。创设“陶艺工作坊”、“剪纸吧”,让孩子在有现空间进行无限的操作体验活动,积极创设固定与动态相结合的宽敞的区域活动场地便于孩子活动、游戏。
(5)因地制宜,拓展公共空间环境,彰显园所特色文化之内涵
教师最大化利用楼道、长廊等空间为孩子创设开发区域活动环境,凸显幼儿园的文化内涵。将活动所需的工具和材料放置在便于取放的学具柜中,把音乐、表演、建筑等容易对其他幼儿产生影响的区域放置在走廊等处,一来场地拓宽,二来不至于干扰到他人。不仅如此,对于内容、形式相似的区域,在班与班之间也进行了连通,是一个两个班、甚至整个级组共用的区域,许多的孩子都喜欢表达、表现,而在游戏的过程中,两个班级的孩子会有交流、沟通与协商,发现与探索,也促进了孩子间的交往和合作。例如:创设小班角色游戏“温馨小屋”、中班社会交往“茶趣之园”、大班科学发现“探索天地”;区域活动创设充分体现了“利交流、利操作、利行动”的原则。
户外游戏区,开放玩水区、攀爬区、跳跃区、平衡区、等多个游戏区,孩子三浴锻炼,愉悦性情、发展动作、增强体质。与此同时,兼顾传统文化在户外活动中的价值,尝试开创户外区域游戏:“舞狮”游戏区、“拉车”游戏区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民间游戏的趣味性,锻炼上臂肌肉、促进交往合作能力。在活动角中尽情模仿着、创造着、表演着……传统的本土文化游戏,蕴含着纯真、朴素的韵味,让孩子们百玩不厌,乐在其中。
只有创设本土化的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科学合理的布局区域,才能让孩子们在蕴含教育价值的区域交互作用过程中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彰显幼儿园的文化内涵、课程特色。
二、有效投放操作工具材料,激发孩子探索学习的兴趣
皮亚杰提出“儿童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区域活动材料丰富,形式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更我自信、大胆、专注、聪慧。通过实践研究,孩子天生好奇,对环境、材料充满热爱,天生就有方法去操作、去摆弄,主动探索。环境创设好,区域规划合理、材料投放适宜,孩子自主活动的秩序感也会随之建立起来。
(一)丰富本土化游戏资源,凸显课程教育价值独特的本土文化使得幼儿园的孩子拥有与众不同的区域活动内容。幼儿园在常规区域建立的同时,根据孩子的需要与兴趣,挖掘民间资源,投放本土化的材料,创设“陶艺工作坊”、“剪纸吧”、“创作基地”等区域,根据主题内容、师生布置区域活动环境,投放材料工具,为孩子的选择和使用更准确、有目的性。教师在陶艺创作区,按陶泥类、工具类、辅助材料类、作品区分开,材料、工具明显地投放在一个学具柜上,供幼儿需要选择,每类物品都经过教师充分考虑,思考投放何种材料、投放多长时间、辅助工具有哪些、孩子前期的经验怎样等等。如开展“博物馆”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根据自己前期参观佛山博物馆的经验,开展谈话活动,师生、同伴间进行分享交流,生成“恐龙”学习主题,通过视频、图片、图书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接着亲子进行利废利旧手工制作,增强孩子对恐龙形象在脑海里的再现,经过加工和创新,融入适合于幼儿年龄特点和赋予童趣的教育素材,用陶泥制作形态各异的“恐龙”,孩子尽情表达表现,创造属富有个性的艺术作品,完成后孩子们还举办“恐龙博物馆”,生成陶泥艺术课程。当他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呈现在环境布置中时,那种成功的喜悦、自信的力量会让他们自然而然的融入其中,尽情的去探究和学习。孩子的作品虽然显得粗糙、稚拙,却凝聚了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环境创设中,只有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使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创设活动中来,使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力、创造力及个性品质得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