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民间舞表演者在舞蹈表演过程中的情感释放及内心活动很大程度影响着舞美效果。表演者如何在被设定的空间内,通过内心意识投入到表演之中,必须经过想象空间与意识空间的摩擦碰撞,将民俗文化深入到舞蹈表演理念中,从而升华表演者的内涵,提高舞蹈的作品质量。本文通过分析表演者应具备的想象空间与意识空间,提出在民族民间舞的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想象空间和意识空间结合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想象空间;意识空间;民族民间舞;舞蹈教育
在我国众多的民族文化中,民族民间舞蹈被誉为一朵奇葩。民族民间舞的表演具有独特的想象和意识,在教学中想象空间和意识空间的培养极具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渗透舞蹈表演中想象空间和意识空间因素,让学生通过想象与意识去感知、体会、理解舞蹈作品,从而较好地掌握表演的内在规律和外部表现,这对培养当代优秀的舞蹈表演者尤为重要,也是教学中新的立足点。
一、舞蹈表演中想象空间与意识空间概述(一)想象空间的概念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们头脑里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在舞蹈的表演实践中,表演想象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想象去感知、体会和理解舞蹈作品,可掌握表演的内在规律和外部表现,同时触发表演情感。想象空间一般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空间几何形体)进行观察、分析、认知的抽象思维能力;是人的思维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自由发挥创造出新形象和物体,也是创造新形象或新事物的思维形式。(徐亮)
(二)意识空间的概念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人脑这种高度组织起来的特殊物质的机能。意识空间又指舞蹈意识,是指表演者在舞蹈表演和舞蹈创作时的自我意识。也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这种舞蹈的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舞蹈动作是否准确地传情达意,动作的设计是否新颖,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否准确都是由表演者的舞蹈意识决定的。这是一个“理性”空间,也是表演者最难进入的内心境界。(于文鑫)
(三)想象空间与意识空间在民族民间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
舞蹈的“形”“神”都承载于“人”,都是由“人”来体现的,舞蹈的“形”是舞蹈“神”的外化,所谓“传神者必以形”,非它便无疑言神、言情;舞蹈的“神”统领、制约着舞蹈“形”的生成,二者互为表里,相生相发。由于先天个体的差异,人的舞蹈感觉存在不同。有的人想象能力强,却缺乏表演意识;有的人意识性强,表演控制力好,却没有情感,一味地为了完成动作而舞蹈。但这些都可以靠后天培养来逐渐提高。在想象与意识下产生的舞蹈感觉包括三个方面:(1)舞台感觉。它是舞蹈者对舞台环境,舞伴和观众的感觉,主要包括舞蹈者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2)身体感觉。是演员自己身体运动、状态、方向和位置的感觉,主要包括动觉、平衡感觉等。(3)自我感觉。这种感觉是舞蹈感觉的核心与灵魂。是舞者对自己内心活动、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感觉,其本质乃是一种自我想象和自我意识。
二、民族民间舞教学中想象空间与意识空间培养现状
民族民间舞,是一个流传广泛、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文化集合体,是一种深深根植于广大群众生活中,反映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情感、理想愿望,由人民群众集体创造、集体传承的舞蹈。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非常丰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它们或雄浑刚健或阴柔婀娜,或源于祭祀仪式或为寻求爱情友谊,无论属于哪个民族或哪种类型的舞蹈,都以不同角度充分地展示着东方民族所具有的久远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民族民间舞蹈表演者,除了优美多姿的动作,在表演时塑造的形象分为三个重要层次,即:形象的积累、形象的感受和形象的创造。表演者只有经历这三个层次,才能进入“想象空间”与“意识空间”相互渗透的阶段。可见,在民间舞蹈教育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舞蹈表演中想象空间和意识空间因素,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舞蹈质量的关键。但在中国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