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族民间舞教学中想象空间与意识空间培养方法的探索
(一)提高认识
在创新教育视域下,教师必须提高对民族民间舞表演中想象空间与意识空间功效的认识,努力在舞蹈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意识空间,重视提高学生舞蹈想象空间和意识空间结合的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
让学生理解把握不同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是舞蹈教学的一大核心问题。例如,教学蒙古族舞蹈时,教师先向学生介绍,蒙古族舞蹈最明显的特点是节奏欢快,突出豪放的气质和豁达开朗的性格;蒙古族人主要的性格是勇敢、热情、直爽;蒙古族人善于用舞蹈淋漓尽致地表现其游牧生活,表达他们的美好情感。要求学生在练习中要保持一种蒙古族的精神气质和基本形象,并通过这种情感、运气、形态、发力的典型表现,有意识地涵盖一种“圆形、圆线、圆韵”。体现在舞蹈中,应突出其豪迈的气质:双臂延伸动作象征他们所神往的大雁,坦荡的性格和宽阔的胸怀;肩部动律呈现出流动性质,身体习惯于侧向,眼睛时而极目远眺,时而俯临前方,好像瞭望着茫茫草原,表情明朗豁达而又坚毅。学习动作时,要注意地提醒学生对形象进行想象,有意识地将动作舒展开来,有意识地让自己保持欢快情绪,有意识地做好情绪上的热情奔放。通过学生的想象与下意识地舞动,动作较符合要求,课堂气氛活跃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三)跨学科探索
想象空间和意识空间的培养既涉及民族民间舞的相关理论,又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知识。如果能够跨学科展开关于民族民间舞中想象空间和意识空间培养的专题研究,并开设跨学科的相关课程,肯定会对民族民间舞的学习者有很大的帮助。当不同的学科站在各自的角度对想象空间与意识空间这一教学问题都有了相应的探索,也有了相对应的研究,并在时机成熟之时,便可以设想如何为学生开设专门课程。
在实施民族民间舞想象空间与意识空间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强调的是: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放弃一些规范性的要求,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地创造。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学习,寻找内心的冲动。要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空间,引发他们产生多种感觉,从而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和调动内在的情感,实现创造的目标。其次,要把舞蹈尤其是民族民间舞的想象空间和意识空间培养所包含的各个要素进行归类,并制定出相应的培养目标和训练方式。如想象心理、想象思维、表象特征以及节奏意识、音乐意识、力的控制意识、审美和与观众交流的意识、感受环境的意识等等。引导学生分门别类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而达到开发学生的舞蹈智力,培养学生的舞蹈理性、悟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演的感受力和鉴赏力的目的。再次,注重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明确想象空间与意识空间训练课程不同于单纯的即兴课、神韵课、表演课,它必须综合舞蹈各课程的特点和优点,在教学方法上应更创新,理论性更强。
参考文献:一、著作类
[1]袁禾.中国舞蹈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二、论文类
[1]徐亮.怎样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J].科学教育,2012(4)
[2]安家彤,文华.“意识性”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作用[J].群文天地,2012(24)
[3]斯琴高娃.浅谈民族民间舞蹈及其民族性[J].大众文艺,2012(6)
[4]李菁.论民族民间舞课堂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
[5]纪迎红.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及继承[J].大众文艺,2012(22)
[6]潘博.民间舞课堂教学研究[J].大舞台,2012(5)
[7]田旭萍.浅谈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与发展趋势[J].大众文艺,2012(19)
[8]王欧乐.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训练中情感的培养[J].神州,2012(18)
责任编辑 魏文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