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思想品德课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法律素养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引入情景体验教学模式,在于激发学生体验参与,促进情感和行为的生成,提高新课程下的实效性。
一、情景体验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环境要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二)杜威的“从做中学”思想
“从做中学”是儿童的天然欲望,教师应对天然欲望加以引导,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体验,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获得学习。
(三)《新课程标准》理念
其强调,“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
基于上述的教学理论,情景体验教学模式蕴含创设情境和情感体验两个要素,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体验、实践,激发认知,内化行为,充分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二、情景体验教学模式的操作性原则
情景体验教学模式,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过程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最终落实三维目标,在操作上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是知情意行的体验主体。从明理中反思,在反思中善行。
(二)生动性原则: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应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创设内容吸引、科学、形式丰富的教学情境。如:采用角色体验、情景模拟、社会调查、课外实践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实效。
(三)过程性原则:强调注重过程,给学生们充分的时间思考、感悟、交流,从而内化生成价值观和行为,关注不同学生的差异,做出具体指引。
(四)互动性原则:学生在体验中互动,在互动中交流,在交流中拓展,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对问题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并在实践行中得到锻炼。
三、情景体验教学模式的运用框架
情景体验教学模式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创设有效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究,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和能力,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下面,以《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课程为例,浅谈情景体验教学模式
(一)巧设情境,激发体验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科学、引人入胜,让学生“触景生情”,情景体验教学模式才会有实效。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情景选择要基于教材和《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挖掘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探究原动力。二是问题设计要切题准确,具有层次性,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有探究价值适中的问题,引导道学生到达潜在发展区。经过认真分析,深入了解学生对网络的熟悉度、参与度、保护能力,对探究任务的前认知及课程标准“1.2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最终确立课题的教学目标、活动和评价,精心创设如下情景和探究问题:
探究一:“生活观察”体验
根据平常在网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陷阱和问题,搜集典型的情景进行再现。
(经过生生交流和师生互动,对情景进行了整理加工,对问题设置反复推敲,最终师生共设“李明的网络历险记”故事情境,并分小组进行角色体验。)
探究二:“角色模拟”体验李明的网络历险记
李明是一名八年级的学生,平时沉默寡言,不爱与人沟通。在网络上却交游广阔,喜欢网游,结识了一大堆网友,把自己的学校、家庭住址、电话等信息挂在网上。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