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源于生活,脱离实际生活的语言是不真实的。一个语言枯燥的课堂是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只有将语言融入生活,它才会绽放魅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生活化的英语交际环境
作为青年教师,要致力于发掘出现行的英语教材(Go for it!)中所提供的内容中那些更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材料,把生活中事实引入课堂,创设一个个真实的情境,使学生的生活经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觉得并非在完成教材某个内容的学习,而是在生活中完成某一件事情。其中的英语内容只不过是在完成这件事情所必须使用的语言,而且使用这些语言是自然而然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才能真正实现英语教育素质化。我在教学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时就做了这方面的大胆尝试。上课铃一响,我把课前准备好的几种水果,搅拌器和牛奶,冰欺凌等跟课文中提及的物品带进教室,从而为本节课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Today we are going to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together!”大家一阵欢呼。接着我又趁热打铁问同学们:“But what shall we do first? Who can tell me?” 这时候兴奋的孩子们纷纷举起手,七嘴八舌的把步骤生平硬凑了起来。有的说“Cut the bananas”, 有的喊道,“Put it into the blender.”还有的补充“Add some water, Pour it into a glass…”他们开心地指挥着我。而我在讲台上一边按同学们所说的步骤制作奶昔一边问,“How much milk do we need? How many bananas do we need?” 这个过程中也有几名同学说颠倒了其中的顺序或出了错,但我不直接指明,只是皱皱眉头说了句:“Maybe that is not a good idea. Who has a better way?”并以此借由其他同学的口来纠正前面犯错的同学。本节课的Group work非常成功,不单大多数同学能在课堂中就记住了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的基本步骤,而且 Grammar Focus 中涉及的How much 和 How many的句型表达方式练得也非常到位。
二、运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法
教育部 2001 年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新课程应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点明了新课改的主要特征,其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student-centered class)的教学原则。那么如何利用好课堂这45分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使他们乐学、和谐、主动地发展呢?我在讲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 2 What ’s the matter? 前先安排几名学生利用课前十分钟做个角色扮演,当一名身披白大褂,耳配听筒的小医生大摇大摆走进教室时,同学们都很兴奋。我便利用同学们精神相对比较集中的片刻发问:
T:What is his job? Do you know?
S: A doctor
T: Yes, and we are at the doctors’ today. Look , there are some people who don`t feel well. Let’s find out what `s wrong with them.
这时又进来了几名扮演病患的学生,他们接二两三地来到扮演医生的同学前面。有的捧腹,有的托腮,有的打喷嚏…
T:Now what will the doctor say? Who can tell me?
S1: What’s wrong?
S2: What ’s the matter with you?
S3: What did you eat?
S4: When did it start?
接着由扮演医生的学生提问,各个病患自己讲诉了身体不舒服的部位后,医生给出诊断“You have a cold.”“ You have a headache. ”“You get a stomachache.”…老师借此在黑板上板书重点单词和基本句型。在整节课的教学中,都以学生为主体,他们自编,自导,自演。教师适当地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操纵讲台,反而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单如此,这些活生生的角色扮演还有助于克服某些同学内心对英语的恐惧,让他们明白英语并没有那么难学,其实英语就在我们身边,英语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沟通工具,只要加以利用,便能驾驭。
责任编辑 邱 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