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毕竟是年轻的局中人,但这调侃也引发我们的反思:高三的技能训练怎样更有效?本次总结中,“阅读”是最大的热点,共有21人提及。
高同学写到:阅读高频词要查词典,部分比较偏的词有时我也查,以丰富自己的词汇。翻词典其实是很好玩的过程。我要求自己看英文解释,有图的话还认真看图理解,还可以从例句中揣摩意思,还可以查到跟这个词的同根词,不管以后有没有用,反正感觉就是很爽!也因为认识的东西多了,看文章的压力好像也小了,速度自然就上去了。
以上是方法方面的进步,另外,我觉得更大的进步在于阅读时的心态。Mrs.Lei一直强调要做一个“有开放心态的、与作者有交流的读者”,对文章要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我想我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收获。每次做英语的阅读前我都很期待(偶尔也会因考试而紧张),期待这些文章会带给我什么,或者男主和女主会发生什么故事,由于我比较接受心灵鸡汤或者对小说式的剧情比较感兴趣,而且英语的考试文章比语文的要友善很多,因此我会保持与作者“交流”猜后文、猜结尾、评价文章中的观点或角色等等,到了做题部分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梁同学写到:阅读量的积累很重要,可以说是打基础,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错后反思,某题为什么选这个答案?当时是怎样思考的?思考的流程在哪里出了偏差?原文、原题和选项是否理解对了?反思好一题,比多做十题还重要。
曾同学写到:我在“坚持”这个方面做得好。比如,老师要求每天三篇阅读量(注:完形、语法、阅读任意组合三篇),虽说只有三篇,但我每次都用40分钟。为什么呢?我不仅仅做题,还花更多的时间放在“查”上面———做完后,我把不懂的、模糊的地方都会查一遍,虽然有点费事,但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到了高三五月份就无法抽出时间了,但坚持了一年多的习惯已为我打下扎实的基础。持相同的观点还有刘同学,她写到:很多阅读文章的观点逻辑性强,把Points积累下来写,大作文的时候就脑洞打开、文思泉涌、言而有物啦。
我较少用“技巧”一次,而是使用“技术”较多,因为“巧”好像有取巧的意味。在阅读技术指导时,一些非功利的步骤也是非常有效的,如陈同学写到:阅读的出题类型有较为固定的模式,考查的方向也很明确,来开分距的主要题型是主旨类或作者意图类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老师教的“反问法”对我来说很有效,屡试不爽———在做主旨类题时,把选项的核心划出,不看原文,反问自己这篇文章讲的是这个主题吗?作者写这段就是这个目的吗?
笔者不反对在阅读技能时从“主旨大意、细节推断、猜测词义、作者意图”等等方面组织教学内容,但是,这些从“教”的角度来组织材料的,实际上,如前文钟同学的调侃,技术就是那些,教学能有所突破需要教师使“良好的阅读心态和及时深入的反思”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策略。
三、高三课堂活动的深度
高三较多的时间是教师评讲各种试卷和题目,实际上,评讲的课堂活动也可以生动、有深度、有效。笔者一节典型的选择题评讲有以下几个步骤:不公布答案,把正确率低于75%的题目编号写在黑板上-->学生相邻的4到5人一组讨论这几题-->按顺序公布答案,在被讨论的题目停下来,让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发表看法-->稍微思考后,公布答案,教师适当总结。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在总结部分对语言知识进行总结、对地道的表达进行解释、对文化背景进行扩展,因为,经过讨论,学生对文章和题目的理解基本没有偏差了。
郑同学写到:那节课应该是最后一次在课堂上有机会这样讨论问题了吧,真的好享受这样的氛围,于是我就想,Mrs.Lei提供的四个角度(我都不要写,我就写这个:
在两年的英语学习中,我感受最深的、受益最大的是课堂的小组讨论。讨论阅读和完形是,你能找到错得和你一样的人,也有意见不同的人,在讨论甚至争论中,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漏洞所在,同时,也加深了对阅读技巧的印象。在讨论作文,特别是大作文时,我可以看到许多好的表达,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ideas,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在学习如何写好英语作文,更是一次思维的碰撞。
我觉得讨论的精髓在于积极、热情的参与,小组中的每个人都应该踊跃说出自己的想法,无论是对是错,说出来,大家一起分析,就多了一个进步与提升的机会。而且,只有全身心投入其中,你才能真正感受到那种氛围给予的快乐。记得高二那时,有个话题讲到安乐死的问题,练习口语、之后写作文神马的不说,我真正喜欢的是那种和同学在一起各抒己见的感觉。怀念、珍惜!
这已经不止是一篇学习总结了,还包括了丰富的情感,可见课堂的美好体验也是学习者的一笔财富,同时,也是对教师的鼓励和鞭策。
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讨论应该有以下几个要素:
1.话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有话可说;
2.预设难度适中,让学生有话能说;
3.培养包容的氛围(对语言的错误、不同观点的包容等),让学生有话敢说;
4.形成一定的课堂运作模式,让学生有话都能说。
责任编辑 邱 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