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里的瑰宝,它蕴含着古人们伟大的民族精神、睿智的人生哲学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因此,古诗文教学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中学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堪忧
中学古诗文的教学课时在单元教学中占据比较大的比例,由此可见其地位。而语文教学长期受到高考指挥棒的约束,迫于升学的压力,部分教师把古诗文的教学落实到各种答题模式、答题术语下,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等,令我们的学生焦头烂额,望“古诗文”兴叹。另外,年龄、阅历及古诗文所反映的内容、思想、情感与当代学生生活之间的客观距离,也导致了中学生与古诗文的隔膜。自然,“古诗文,想说爱你不容易”便成为学生心中共同的痛。学生提不起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康的人格等人文素养便无法培养。
二、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古诗文的教学现状令人堪忧,学生的人格素养无法培养,这更令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堪忧。
1.中学是培养人格的关键时期健全的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向上、向善的整体精神面貌,在能力、气质、兴趣、动机、理想、信念等方面,都呈现出良好的素养,具有阳光般的健康心理倾向。健全的人格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中学正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他们开始关心社会,渴望了解生活,以利于积累人生经验。而长期以来,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多是智商高情商低的学生。现在出现的学生投毒毒害室友案、自杀案、弑母案等令人触目惊心,但惊叹之余,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生的人格是不健全的。
2.古诗文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载体
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练,魅力无穷。我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是自幼学诗,在“修身”上下功夫,立志“治国平天下”,心忧黎元。他们以诗文浸润自身,修身养性,信奉“学而优则仕”,既为官,则要造福一方百姓,要力主改革弊政,要辅助君主“亲贤臣,远小人”。他们满怀雄心壮志,誓要做出一番事业来。直至屡遭挫折,写出名流千史的篇章。
中学生学习古人这些发愤之作,便能与圣贤们的心灵产生共鸣。如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时,我们看到了诗人舍己忘私、关心他人安危的仁爱之心、博大胸怀、高尚人格!还有,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看到了陶渊明的率性自然,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看到了范仲淹那大度宽容的人道主义情怀……学习欣赏这些中华千年文明最精美的结晶,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做到淡泊名利,净化灵魂。这伟大的精神,这高尚的人格,毋庸置疑,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方式
(一)在诵读中积淀民族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读诗的重要作用。在古诗文教学中,诵读可以引领学生与大师们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在诵读中,让学生走进屈原,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进陶渊明,理解什么是高洁;走进苏轼,理解什么是豁达。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积淀民族文化底蕴,形成健全的人格。
1.诵读,激发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感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爱家热

